第11頁(第2/2 頁)
國都來參與,會議定下了各諸侯國相互遵守的盟約,並繼續鞏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如此霸業,後來的春秋霸主們,幾乎無人可望其項背。
【四】
霸業蒸蒸日上的齊桓公,卻在頂點之後,很快跌入了深淵。
對於霸主齊桓公來說,他和管仲可謂一生的君臣,但管仲除了是一個輔助者之外,更重要的角色,卻是一個制衡者。他以國相的身份,多次勸阻了齊桓公的不當行為,才使得齊桓公能夠少犯錯誤,霸業持續勃興。但公元前645年管仲去世以後,如日中天的齊桓公,卻徹底失去了制衡。晚年的齊桓公已不復盛年時的銳意進取,相反開始志得意滿,貪圖享樂。特別是在管仲死後,他寵信易牙、豎刁等小人,這些人長於阿諛奉承,更善拉幫結派,而齊桓公的六個兒子,相互間也勾心鬥角。這些都是沉迷於對外霸業的齊桓公所無視的。無視的後果,就是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死後,他的寵臣易牙、豎刁等人發動政變,幾個兒子相互爭鬥,超級大國齊國陷入了內戰之中,最後還是靠了原先的小弟宋國輔助才得以平息。但齊國的霸業,也就因此而結束了。縱觀整個過程,或許正應了後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話‐‐國家若無外患,必有內憂。
第四章 宋襄公的&ldo;仁義&rdo;不值錢
在歷史上公認的春秋五霸裡,有一個人的&ldo;上榜&rdo;,卻更像是安慰獎‐‐宋襄公。
說到這個人的稱霸像&ldo;安慰獎&rdo;,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爭霸不成。這個人和當年的齊桓公一樣,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卻命比紙薄,雄心勃勃地想當霸主,卻連遭挫折,自己在經過了幾次戰爭的膠著之後,反而殞命沙場,特別是面對大好的打敗對手的機會,他偏偏要行&ldo;仁義&rdo;,他&ldo;仁義&rdo;,對手卻不仁義,一場無情的戰敗,不但斷送了他的稱霸夢,更令他因此含恨九泉。他稱霸不成,仁義無果,後人說起來,無不扼腕長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