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4/5 頁)
於後世之事,留等後世人去胡說八道,我死之後,哪怕天崩地裂又與我何干?如今重中之重,是要保住自己的財富權勢……
一向冷靜的他,也禁不住胡思亂想了半晌。滿朝文武大氣也不敢喘,都想從他那忽陰忽晴的臉上看出他的心意來,但等了許久,吳恕始終默不作聲。
“聖上有旨,宣相國吳恕入宮進見!”
傳旨太監扯直了嗓子,用尖銳的聲音刺破了殿中的寧靜,自從吳恕再度主政以來,李構已有許久不曾當著大臣之面傳他,今日想必是哪個不開眼的太監冒死將軍情稟報於他,他也急了來向吳恕尋個主意吧。
“諸公先在此等侯,我去見了陛下就來。”
吳恕心知這些大臣在自己走後必定議論紛紛,但更明白他們再如何議論也議論不出何種結果來。如今重要的是,怎樣設法讓陛下依舊信任自己,不至因這事使自己失去權柄。
“吳卿辛苦了。”
李構早年勵精圖治,頗有些作為,曾被譽為蘇國中興之主。但中後期沉湎書法與歌舞,將朝政大事盡拖付給吳恕。也曾有大臣進諫說吳恕貪財好利,口蜜腹劍,無宰相之器量,但李構只是笑而不應,也不將此事告訴吳恕。此後風聲漸傳入吳恕耳中,吳恕也只是一笑而過,只是尋了個機會將那大臣貶出京城永不敘用了事。漸漸眾人便明白李構的心意,他想做他的太平君王,因此必須有個頗具才幹的人為他主執政事,但他又如古往今來一切君王一般猜忌,若是這個主政者才器皆為上上之選,這又未免讓他不能安心。而吳恕有執政之能,器量卻嫌窄,正合李均之意。
“老臣蒙陛下寵信有加,敢不殫精竭慮,為陛下效忠。”從李構的口氣中,吳恕不曾聽得什麼危險,微微放鬆了心神,道:“老臣正有緊急軍情慾啟奏陛下,只恐打撓陛下清修,不知當說不當說。”
“你說吧,外面亂哄哄的,朕還如何清修法?”李構輕輕嘆了口氣。
“嵐國的十萬大軍先中了逆賊的水計,後又中了埋伏,大多被淹死坑殺。南安關城守將趙興先勝了一陣,大敗逆賊,還重傷了賊首李均。但由於嵐國失利,南安關城終究失陷,趙興生死不明。”
吳恕沒有隱瞞,只是特意提到趙興重傷李均之事。李構聽了長長呈了聲,道:“此事已有人向朕稟報了。朕就說卿決不會隱瞞軍情,做那欺上瞞下之事,如今國勢緊急,還須倚仗吳卿才智。”
吳恕心知自己坦白稟報,又讓自己渡過了一次危機,他道:“老臣有負陛下重望,致使小醜跳樑,聖主生憂,實是罪該萬死。”
“如今吳卿有何良策?”李構沉默了會,問道。
“老臣方才正與眾大丞於群英殿商議對策。”吳恕咳了一聲,清了清喉,道:“老臣以為,如今李均自南北犯,董成由西而來,對我大蘇國都柳州形成挾擊之勢。要破逆賊這挾擊,惟有先斷其一臂。老臣先以令北部各郡官兵向湛陽集結,加上湛陽守軍,足以破董成這叛賊。而京都附近尚有數萬官兵,老臣業已下令沿河佈防,以延緩賊軍前進速度,待西線獲勝之後便可與西線趕來的援軍一起擊潰賊軍。以老臣看來,為求萬全之策,陛下應再做三事。”
“哪三事?”李構聽吳恕說得頭頭是道,略略有些放心,急切地問道。
“其一,陛下應犒賞趙興及其部下,以彰其重傷李均之功,激士卒將士立功之志。古語云眾志可成城,只須君臣一心,朝庭百姓一體,區區逆賊不足為患。其二,陛下請速遣太子北狩,前往嵐國告知伍鵬敗績,以邀其急速出兵。伍鵬匹夫,十萬之眾毀於一旦,這也使得嵐國必遣伍威來援,若是如此,李均便會添上一勁敵,此乃借刀殺人之計。其三,陛下宜速發勤王之召,令天下男丁自備武器入京宿衛,如此可補我兵力不足。”
李構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