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敦琢其旅(第2/2 頁)
雄哉!這等席捲天下的氣魄,豈是書生文人所能為?”張諮難道:“蓋趙政踐六世之基業,固一代之奇雄,白起、王翦亦是良將,然若無張儀、尉繚之謀,衛鞅、李斯之法,獨倚帶甲之士百萬,秦國焉能逆風而行,東進三千里?是以治則盈利,伐則傷虧,但凡有道之國,謀治為上,攻伐次之。昔者齊趙麥丘之事,便是這個道理。”
龐遼道:“然天下事往往與人的志願相違背,治國亦然,倘若外有憂患,他人又豈會容你守成發展?我大宋自太宗皇帝以來,二十五年間,遼人屢屢犯我燕雲之地,依先生的意思,便不該對其用兵了?再說一國如無堅銳,則國威何在,豈不任他人欺凌?”張諮難道:“龐英雄之言貴在專兵,非強國之策。用兵之道,利己而不輕害他人,譬如寶劍,十年磨刃,然後藏鋒於匣內,不輕易出,出則必定見血,斯如是,則天下誰敢正視此劍鋒芒?此即為不戰之戰,不勝之勝也。一方有事,當分鉅細鬆緊,謀定而後動。若能不戰而解國憂,固然最好,若決意一戰,則當戰必勝,攻必取,如此作風,方是君子之國所為。倘若不問緣由,便對來犯之人交戈動武,長年累月,再好的劍也終會有鋒芒殆盡的時候。”
龐遼似有所悟,低頭不言。張諮難道:“好男兒熱血報國,欲效馬援、衛青立功沙漠,本無不是。然兵者死生之地,一旦功敗,則陷國家於危急之中。‘戰必勝,攻必取’,前人在其中著重一個‘必’字,言下之意就是說敵我情勢明朗,一戰必可成功。而今天下局勢未定,貿然出兵無疑是自取滅亡之舉。又聞王者之師不竊人之百姓,自十一年前澶淵一盟,宋遼間再無戰事,兩國百姓各享太平,豈不是天下至美之事?”兩人各執己見,一番言論下來,在場之人無不欽佩。沈莫揚對這種場面向來不喜,只是在一旁吃著烤肉,於對話充耳不聞,吃完烤肉,夜色漸涼,沈莫揚只覺無趣,長哈個懶腰,臥在草中睡去。
寅時,蘇州,州府。
李弘臉色焦急,負手在廳上來回行走。吳令孝道:“李將軍何必心急,但請坐下等待。”李弘頓足道:“怎能不急,龐遼竟敢犯上作亂,這我……我是不信,其中必有什麼原因,我恨不能立馬抓他過來問個清楚。”長呼口氣,鬱郁坐下。王密道:“這千真萬確的事情,李將軍怎能不信?我早看他不安好心,這次若非邱皓相救及時,只怕我與吳大人都已遭他毒手。唉,但願不要將他跑了才好,不然……不然……”一臉慌張之色。稍等片刻,李弘又按耐不住,站起來向門外看了數眼,怒道:“他媽的,訊息怎麼還不到?”王密道:“難不成他們都被龐遼殺了,這該如何是好?”
正焦慮時,府外傳來一陣快馬鞭聲,隨即一人奔跑過來,大聲道:“大……人,有龐遼的訊息了。”王密聞訊驚起,道:“好,人呢?快讓我看看。”李弘道:“怎麼現在才來?快說。”那人喘氣道:“全在虎丘,一個不少。”李弘奇道:“虎丘?他們不跑在那幹什麼?”那人道:“小的也不明白。自從龐遼逃走,小的隨肖副官在後追了幾里,天黑風起,便失了去向。後來我們在林中分散查詢,尋到虎丘時,發現丘上火光一片,龐遼他們竟……竟全在那待著。”李弘喝問道:“那你們不知道將他拿過來?”那人道:“小的不敢。丘上除了龐遼他們,還有兩百多個山賊。肖副官不敢下手。”李弘驚道:“什麼?龐遼竟和山賊在一起?”王密道:“難怪他要造反,原來卻是和土匪有勾結。”李弘沉聲道:“反了他了,快點五百人來,我要親自將他抓了。”那人應聲退下。王密唯恐情況有變,連即道:“下官願與將軍同往。”李弘道:“隨你的便!”整裝結束,向吳令孝拜過,便步出府門而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