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莫愁遺恨1(第3/4 頁)
流洗滌後、重新入坐,泡上茶,欣賞美景納涼。皇上見徐達如此醉迷這座園林,就故意問道:“天德,你覺得朕這個莫愁湖的風景怎麼樣?還過得去嗎?”
徐達笑眯眯地說:“皇上這個莫愁湖風光何止是過得去,簡直就是美極了,湖水清澈如大名湖;來鴻去燕如西湖,亭臺樓角如北海,垂柳名花如瘦西湖。特別是這個名字,莫愁湖,那一定是來到此地樂而忘憂,是不是這樣?皇上。”
皇上笑著搖搖頭說道:“不對,牛頭不對馬嘴。這樣好啦,天德,我們一起沿湖邊走一會,朕給你看個東西,你就明白了。”
徐達和皇上一起走下樓去,他們一起沿湖邊向東走去,這時有的太監扛著華蓋傘,有兩個扛著孔雀翎羽扇緊跟其後,他們來到大門內側靠湖的牆邊,皇上指著牆上一塊青石碑對徐達說道:“天德,你念念這碑文,你就知道‘莫愁湖’的來歷了。”
徐達走到碑前,只見碑上刻著一首草書長詩,徐達費勁地才把碑文念岀來:“ 大江向東流,有女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素, 十四採桑在陌頭。
十五讀詩書,十六彈箜篌。
十七嫁為盧家婦,十八生子名阿侯……”
徐達回過頭去, 看著皇上, 恍然大悟地說:“對了,我明白了,‘有女名莫愁’, 那就是說,這個園子是為了紀念一個叫‘莫愁’的女子修的。皇上,臣冒昧地問一句,聽說皇上最近又納了一個妃子,該不是她的名字叫莫愁吧?對,就是這樣,莫愁湖、湖莫愁,她的姓該不是姓胡吧?我考慮,這個妃子一定姓胡名莫愁。是這樣的嗎?皇上。”
徐達胡謅了一通,皇上聽了哈哈大笑道:“你在胡說些啥呀!簡直是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這是在南北朝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在河南洛陽有一個叫莫愁的才貌雙全、品學皆優的才女,十七歲時父死,因家貧無錢葬父,莫愁只有行孝賣身葬父。當時,洛陽城裡有一個南京來的富商盧員外,見了此景很受感動,願出一百兩為莫愁葬父,條件是莫愁作他的兒媳。莫愁葬父後,隨盧員外到南京與盧公子結為夫妻,莫愁勤快地操持家務,孝敬公婆,夫妻恩愛,對人和藹,上下和睦,一年後生一子名阿侯。這時盧公子收到了朝廷的戍邊徵兵書。當時,北魏和南宋的邊界在淮河一帶,戰事頻繁,盧公子自然不想去戍邊。還是莫愁通情達理,勸丈夫以國家安全為重去從戎。丈夫從軍後的夏天,江南發生大旱災,糧食無收,江南發生饑荒,莫愁盡其所能賙濟周圍鄉鄰。鄉鄰中有一個叫陳智匠的秀才,家中有妻子和三個孩子,平時靠妻子織布為生,災荒年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因天旱乾燥,陳秀才夜讀燈燭失火,將茅屋和織布機燒燬,全家人斷了生機。實在沒法,陳秀才夫妻二人帶著三個孩子,來到城南人多的地方,貼上佈告,插上草標,將三個孩子賤賣,標價三十兩白銀,可是沒人出手。這時,莫愁正好經過,她見此情景,忙上前問明情況,慷慨地說,孩子不能賣,你們在此等我,我回家去取銀子。莫愁回家取來葬父時餘下的銀子,正好三十兩,交給陳秀才,吩咐他們不要賣孩子。陳秀才一家跪拜莫愁的救命之恩,然後領著一家人離去。這件事被小叔和盧員外知道了,公婆二人誣稱莫愁盜竊了盧家的白銀二百兩,蠻橫地拷打和虐待莫愁,莫愁不堪凌辱,就投翠湖而死。鄉人懷念她的正直、善良和慧美,同情她的冤屈,就把翠湖改為莫愁湖。陳秀才當年秋天在南京參加科考,中了狀元,官封侍郎。他就到莫愁湖邊去報恩,當他知道莫愁的不幸遭遇,心中十分氣憤,就在湖邊莫愁墓前,立下一個大石碑,刻下了你見到的《莫愁頌》:‘大江向東流,有女名莫愁……’。陳智匠的《莫愁頌》被收錄在《古今樂錄》中,成為千古絕唱。為了紀念這個才女,陳智匠在莫愁墓前修了一個鬱金廟堂,堂裡雕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