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燙手山芋(第2/3 頁)
李世民默不作聲。他方才揣測了父兄母后的心思,而自己作為李元吉的親哥哥,必須表個態,才說了這麼一句。卻不料被王珪搶先一步將事情推到自己身上。雖然他也很想救出李元吉,但事發突然,一時半會之間,他並未想到什麼兼顧各方的計策,而是打算大家共謀良計。
“太子中允”王珪的話語中,暗含推諉之意。李建成這個做大哥的,卻並沒有替李世民“說兩句話”的意思,這讓李世民心中多少有些不舒服。如今父皇一句話問下來,李世民卻也不想表現出自己並無才智,是以正自思量當如何應對。
“陛下,此事事關重大且牽扯甚多。秦王殿下年紀尚輕且大病初癒,倉促間給出的計謀,或可能會有不足。”劉文靜長相儒雅,一身常服。此時已被罷官的他,已不適合再著官服入殿。然他即便身為素民,言語間仍是不卑不亢。在官場中浸淫多年的他,自然嗅到了王珪的意圖,故而打算替李世民擋上一擋。
李淵將這“兩撥人馬”的言行均瞧在眼裡,期間湧動的暗流,他如何不知?他自幼身於官宦世家,早年亦是隋朝的肱骨之臣。他親歷了隋煬帝楊廣殺兄弒父、謀朝篡位的這段歷史,心中不免留下些陰影。建成與世民二子,在他看來,均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若論能力,可以說是各有千秋。“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李淵當然非常清楚,他此時有意趁次子的鋒芒嶄露得不太多之前,挫一挫他的銳氣。
“世民若能全心全意地輔佐他的兄長,則我大唐可保萬年基業。”李淵心道。
“李愛卿,你怎麼看?”李淵看向李靖,目中深沉。
李靖的氣息微微凝滯,臺下之人皆官高權重,皇帝陛下卻單挑他來詢問意見,讓他有些許不解。然轉念一想,便又瞭然於胸,“陛下這是想看我‘站哪邊’啊……”
他抱拳躬身說道:“李靖才疏學淺,不敢妄言,還請陛下聖裁!”
李靖深知李淵對黃伊榕及其師父極為忌憚。雖然那位“高人”曾鄭重表明立場:不圖名、不圖利,只為助李淵一統天下,求一個國泰民安。然李淵怎麼可能對這麼一個極具才能卻從未露面的“幕後推手”不設防?
“視名利為糞土、憂萬民之慼慼”的論調,李淵是不相信的。而這位“高人”,以及他的徒弟黃伊榕,又確實在很多時候,給了他們唐國很大的助力。如何把握好雙方的“度”,用好這兩個人,李淵心中自有量度。
而李靖作為與“高人”關係密切的唐國臣民,理應只效忠於皇帝陛下。不論是太子或是秦王,都不應偏幫,才是李淵最想看到的做法。
李淵滿意地點了點頭,“李愛卿具經天緯地之才能,何來才疏學淺之說?李愛卿你過謙了!”他的目光又轉回李世民,“世民,元吉乃你胞弟。你可聞‘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裴寂的年齡與李淵相差不多,他自“太原起兵”之前,便與李淵交好。他很懂李淵的心思。“揣度上意並替君‘背鍋’”這種事情,是他最擅長做的。這也使得他成為李淵身邊為數不多的寵臣之一。此刻李淵不方便說的話,他卻很聰明地替李淵說了出來。
“陛下,秦王殿下廣納賢才、處事機敏。陛下您有子若此,乃是我大唐之幸、百姓之福!”裴寂轉身對李世民躬了躬身,“秦王殿下,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老臣佩服萬分!而這小小的‘賞劍大會’,怎可能難得了您?若是順利救出齊王殿下,您可是為陛下分了一大憂啊!”
李建成心道:“這裴寂還真會順水推舟。看他的意思,暗含向本宮示好之意。待日後本宮繼任大典,倒是可以用他一用。”
李世民並沒有將裴寂的吹捧之詞放在心上,然他心中卻很明瞭:此事父皇已是打定主意讓自己接手,裴寂只不過是說出了父皇的意思罷了。與其推脫頂撞聖意,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