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新青年》風波(1)
陳獨秀離滬赴粵前給胡適等人的信,胡適一直到1920年12月27日才收到。這年秋以來,胡適經常生病,所以回信拖到了1921年年初。他在回信中提出《新青年》的3種解決辦法,一種辦法是聽任《新青年》辦為一種有特別色彩的雜誌,而另辦一個哲學文學雜誌。這一條是針對《新青年》宣傳共產主義太鮮明而言;第二個辦法,是改變《新青年》宗旨,不談政治。這一條,北京同人原有戒約,但仲甫偏要大談政治,所以胡適用了&ldo;改變&rdo;這個詞。胡適提出,可以把《新青年》搬到北京來辦,由北京同人發表一個不談政治的宣告。去年4月份,陳獨秀來信中也提到搬到北京來辦;前日,陶孟和談起《新青年》聽說被郵局停寄了,提出何不暫時停辦?胡適覺得這可以算作第三種辦法。
信寫好後,胡適謄抄一份交北京同人傳閱,另一份寄給了陳獨秀。元月3日,在八道灣寓中的魯迅收到胡適的信。拿著胡適的信,魯迅到後院去找二弟。周作人身體不好,臥床休息,醫生懷疑他是肺炎。&ldo;三個辦法中,我以為第二個辦法最好。&rdo;周作人說。第二個辦法是把《新青年》拿到北京來辦。&ldo;我以為三個辦法都可以。&rdo;&ldo;仲甫不願示人以弱,不願發表不談政治宣言。其實北京同人發與不發,也是一樣,官場總是頭痛的。&rdo;魯迅說話時,仰著脖子看了一眼屋外自己種下的兩棵花椒,現在葉已退光,只剩下光禿禿的杆。
平時是周作人寫信多,這次魯迅給胡適寫了回信。1月22日,李大釗給胡適寫通道:&ldo;我還是主張從前的第一條辦法。&rdo;這條辦法就是指在京另辦一個刊物。李大釗不贊成停辦,因為停辦比分裂還不好。他的用意,是為上海共產黨小組留下一個談政治的陣地。
接到胡適來信,陳獨秀大動肝火:&ldo;另辦刊物?辦好了,和《新青年》有什麼關係,不過是適之反對我個人的辦法罷了。叫《新青年》發表宣言不談政治,萬萬辦不到,不過《新青年》分裂就是。&rdo;陳獨秀在藤椅上靠坐了一會,壓了一下性子,給&ldo;孟和兄&rdo;寫了回信。
陳望道接到陳獨秀轉來的胡適信後,1月下旬寄給胡適一張明信片,宣告&ldo;《新青年》內容問題,我不願意多說話,因為8卷4號以前我純粹是一個讀者,5號以後我也只依照多數意思進行&rdo;。
陳獨秀在給陶孟和的信中說:&ldo;南方頗傳適之兄與孟和兄與研究系接近,且有惡評……我盼望諸君宜注意此事。&rdo;陳獨秀知道,胡適和梁啟超交往多,經常在研究系的機關報《晨報》和上海的《時事新報》上發文章。胡適生氣地說:&ldo;真是可笑,40多歲的人了,耳朵這麼軟。&rdo;既然陳獨秀生氣,胡適想,我收回其他建議,專提出&ldo;移回北京編輯&rdo;一個辦法,該可以了吧?《新青年》現在差不多成了蘇維埃俄羅斯漢譯本了,聽任自流,落於素不相識的陳望道手裡,不如移回北京,反正也亟需一個文學哲學的雜誌。這樣想著,胡適提筆給守常、玄同、豫才、孟和、慰慈、啟明、撫五、一涵8位北京同人寫信,請他們評理。
1月底一天,魯迅到高等師範學校講《中國小說史》,回來重看適之頭天來信。根據胡適的意見,魯迅在胡適附寄的陳獨秀信上圈下自己名字,再轉寄給沒有打圈子的錢玄同。封口前,魯迅寫了幾個字,說不必爭《新青年》名目。三天後,錢玄同給胡適寫信,不無生氣地說:&ldo;與其彼此隱忍遷就的合併,還是分裂的好。&rdo;他贊成魯迅的意見,只是語氣更強烈:&ldo;斷不在乎《新青年》的金字招牌。&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