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第2/2 頁)
,船到時,臺靜農父子已在岸上等陳獨秀。
臺靜農住在江邊柳馬岡的一棟小別墅裡,是租住鄧燮康的。
晚飯後,陳獨秀和他們父子聊天。
臺靜農問他:&ldo;聽說先生過去喜歡背誦杜詩,那作的詩一定不少?&rdo;
陳獨秀聽了,笑吟吟的,接過臺靜農準備好的紙筆,寫了《偕曼殊自日本歸國舟中》詩。
次日早晨,臺靜農準備了文房四寶,請陳獨秀賜墨寶。
陳獨秀在4尺宣紙上寫了幾行草,說:&ldo;多年沒有玩此道了。
見陳獨秀的行草雄健渾成,臺靜農十分驚異。
陳獨秀高興,又寫了一副對聯:&ldo;塵起忽驚詩在眼,醉歸每見月沉樓。
前句是明人詩句,後句是陳獨秀自己的,他說:&ldo;這是我早年集的。
臺靜農很驚訝,這麼久了,他還沒有忘記。
題款時,陳獨秀稱臺靜農父親&ldo;丈&rdo;,其實,陳獨秀比臺靜農父親大3歲。
臺靜農想,這大約是老一輩的風範吧!到了聚奎中學,校長周光年請陳獨秀到校禮堂給中學師生講話。
陳獨秀穿了往常的藍布長衫,外面套了一件馬褂,腳穿布鞋,和周光年並行到校禮堂。
這是校董鄧鶴丹1929年修建的,形式模仿羅馬歌劇院,結構模仿重慶的臺大劇院。
鄧蟾秋捐獻了一萬多銀圓,所以門扁上有&ldo;鶴年堂&rdo;3字(鄧蟾秋名&ldo;鶴年&rdo;),陳獨秀看了看,說:&ldo;寫得好。
禮堂佔地1000平方米,可容納1400人,號稱川東第一大禮堂。
師生見陳先生來了,便起立鼓掌,周校長說:&ldo;陳先生是教育前輩,今天來到聚中是大家的榮幸。
陳獨秀顴骨突出,下巴留有幾根山羊鬍子,兩眼炯炯有神。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