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天津市—豆姓、談姓、薄姓(第2/2 頁)
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南遷,談姓族人也可能隨之南遷到江南地區。
- 在文化方面,談姓家族有著自己的文化傳承和家族傳統。一些談姓家族可能注重教育,培養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和優秀人才,為談姓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 在天津的分佈:談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天津的武清等地也有談姓族人分佈。談姓在江蘇分佈較多,約佔全國漢族談姓人口的 48%。但在天津的談姓人口數量相對較少,屬於較為罕見的姓氏。
薄姓
- 起源:
- 出自薄姑氏:蒲姑氏是商朝時的諸侯貴族,因其封地封於薄姑,遂以地名為氏,稱薄姑氏,後簡化為單姓薄。
- 出自姜姓:以國名為氏。上古時有薄國(在山東省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后裔的封國,薄國的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稱薄姓。
- 出自子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於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帶),他的後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姓,稱薄姓。
- 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 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代北地區烏桓部有複姓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後改為漢字單姓薄氏。
- 漢朝後期,古羌人中有奚薄氏部落,在三國時期被稱為蜀郡徼外羌、或北羌,原居西北地區甘、陝之間,後居於今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北部地區,後逐漸漢化,改為漢字單姓薄氏。
- 源於滿族,在俄羅斯學者史洛克格羅夫發表的《滿族的社會組織·部族姓氏·滿語為表》中,記載了一支老滿洲部族波勒氏,世居黑龍江北岸和東岸一帶。該氏族人數不多,有四個小分支,在清朝中葉以後多改漢姓為薄氏。
- 變遷:
- 先秦時期,薄姓在今河南商丘與安徽亳州一帶分佈。戰國中後期,薄姓子孫因避難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一帶。三國時期,薄姓的一分支徙居於今山西北中部一帶。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薄姓除繁盛於譙郡與雁門郡外,還播遷到了北方之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
- 宋、元時期,薄姓在西北之甘肅、寧夏、內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佈。明朝初期,山西薄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中葉以後,薄姓於西南之雲南、貴州、廣西以及華南之廣東等地均有所見。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漸有山東等地之薄姓伴隨闖關東之風潮入遷於東北三省者。清咸豐六年以後,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姓走西口,遷於今河套地區謀生。
- 在天津的分佈:在當代,薄姓在全國的分佈較為廣泛,天津也是薄姓人口的分佈地之一,但在天津的薄姓人口占比較小。根據一些姓氏研究和統計資料,薄姓在山西省、山東省、河北省等地的分佈相對較為集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