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老礦區 & 城裡人會玩 & 黑暗中的郊狼(第1/5 頁)
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但來這之前雷洪汕檢視過老道根提供的詳細地圖,知道這個礦區只是這一帶最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礦區,其他地方還有一些靈星礦點,但分佈比較鬆散,最大的一個地方也遠不如這裡的十分之一規模。
眼前這個山谷很大,當年的開採也基本上是圍繞著山谷的兩側進行,據說當年巔峰時期,這個礦場就有數百號礦工和掠奪來的奴隸在此工作。
因此在山谷兩側的山體上,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礦道口,礦工們會進入這些礦道內部,然後將山體裡的黃金沿著礦脈開挖出來,然後順著山體的坡道把礦料送到山谷中間的洗礦池旁進行淘洗。
這種開採方式看似簡單,但在一百多年前其實相當危險,礦工們需要冒著隨時塌方的危險在礦道中幹活,而且受動力限制,礦道內部通風條件極為惡劣,開採出來的粉塵混雜在渾濁的空氣中,在這種地方幹久了肺都成吸塵器了。
部分礦道外面,還殘存著些許當年輸送礦車的滑道痕跡。
這種滑道別看似乎減輕了礦工們的工作強度,但實際上操作礦場上下極為危險。
礦車會在纜繩的牽引下由上面的人拉著往下慢慢送下去,這個時候沉重的礦車在滑道上形成的下墜力如果礦工一個不小心,礦車可能連人帶車的全拖下去摔個半死。
然後礦工會因為失手摔落礦料又被監工打掉剩下的半條命。
至於在最下面洗礦的別以為就能輕鬆一些。
這些洗礦工需要長期泡在水中或者長期接觸髒汙的泥水,長期被泡的面板很容易潰爛。
而且這裡的晝夜溫差極大,長期接觸冰水風溼骨痛什麼的那簡直就是伴生的必備職業病。
如果僅僅只是上面兩種職業病都還算是輕的了。
真正可怕的是在淘金的過程中,汞的使用才是最可怕的。
汞這種玩意俗稱水銀,這東西可以說是從化學結構上最接近黃金的東西,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轟掉汞有80個質子,而黃金只有79個質子,只要用鑷子拿掉一個質子就能把便宜的水銀變成黃金!
當然這種方法只是科學界的大佬們善意的玩笑。
雖然有科學家真的這麼幹過,可手段方法不僅極為複雜,而且成本也極高。
用高能粒子,或者是射線不斷的去轟擊水銀,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從1340公斤的水銀中轟出了744克黃金。
看上去是成功了,但算算整個過程的消耗,光那一噸多水銀買來的成本都已經是產出黃金成本的五到十倍!
而且還沒算上那些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裝置的損耗,以及能源消耗,真正算下來一克黃金的成本高達上萬塊!
不過雖然用水銀直接變成黃金成本上划不來,但水銀這玩意自古以來就被人類發現有個極為牛逼的特性!
它能吞金!
真的物理意義上的吞金!
因為從化學原理上,水銀在接觸石頭、泥沙時不會產生任何反應,這就是龍夏國淘金老祖宗們就留下俗語‘咬金不咬砂’。
而水銀在遇到到黃金後,會產生反應,將黃金“融化”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稱之為金汞齊,然後再加熱使水銀揮發掉,那麼剩下來的就是黃金了。
甚至在上千年前,龍夏國的工匠們就發現了這種現象後,利用這個特性將黃金溶於水銀中,先微微加熱形成橡皮泥一樣的金泥形態,然後搓絲或者加工成各種圖案鑲嵌在陶器、青銅器上,最後加熱讓水銀揮發乾淨留下黃金扒在青銅器上的造型。
就例如龍夏國河唄(諧音)博物館裡兩千多年前的青銅鎏金長信宮女小宮燈,它表面那層金就是用這種方式鋪抹上去的。
所以淘金的過程中,水銀能幫助人類快速的在礦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