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5 頁)
雖是中午最熱的時分,日麗中天,卻使人感到寒氣逼人。
旁邊的岩石上刻著“玉練雙飛”四個紅字,很是應景。
再往下看,腳下的高岡平原象魚鱗般上下參差,遠近城鎮有如棋子散落,縱橫交錯,如此登臨遠,不由讓人有一種御風而入天的錯覺。
三人在此休息了一會兒,美美的欣賞了一會兒風景,眼看著五郎與子阜就要詩興大發,八娘不忍牙倒,又實在寒氣襲人,怕一熱一冷之下,再生病了反倒不美,拉了兩位哥哥繼續前行。
沿澗而上,很快就到了“龍門橋”,橋上架著飛亭,橋下垂著水簾,好一個仙家去處,站在橋上,真叫人產生一種“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羽化之念。
憑著亭欄俯瞰,只見崖石開裂,碧水於橋下直瀉沉潭,因橋身下的石欄阻水,使得橋下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簾洞,洞門隱在水簾之後,可惜沒有猴子應景,叫八娘很是唏噓。
橋下崖間,遍佈怪石,或直立,或斜欹,或蹲,或臥,形成一個一個的小潭,似星者叫星潭,似月者叫月潭,似龜者叫龜潭,似獅者叫伏獅潭,名稱不一,不得不叫人讚美山裡人想出來的這些質樸而又形象的名稱實在也是種大智慧。
三人在橋上唏嘆一翻,隱隱聽到後面自家兄弟姐妹們拾級而來的笑聲在山林間迴盪,五郎道:“我們也快些走吧,再不走,可就叫他們追上來了。”
八娘與子阜自是贊同,越過龍門橋,再走數步,便是一處寬闊的高山平原,一座巍峨的道觀,於雲層疊嵐之間,赫然出現在眼前。
此道觀,正是他們此行的目的地,也是整個麻姑山的中心——仙都觀。
據說此觀建於唐朝的開元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規模宏大,殿閣巍峨,在重重殿宇中,供奉著三清神像和道教諸仙。
三人入了道觀,一一遊看,因本是麻姑道場,其中的麻姑塑像自然最是生動,前來頂禮膜拜的人也最多。逛了半天,整個仙都觀也就看了大半,這才去前門處等候家中的兄妹們。
這處山頂平原,被仙都觀佔了大半,竟然還有近百傾的錦繡田園,據當地的山人說,這田旱澇保收,產量遠高別處山下的農田一半之多。
等兄妹們都到齊了,五郎徵求了八娘與子阜的意見後,就讓兄妹們先進去觀裡參觀,一個時辰後在仙都觀的門口聚集,等曾子曄領著其它的兄妹們入了仙觀,五郎就道:“閒著也是閒著,不是說觀後的農田很好嗎?我們也去看看?”
正商議著,小九從觀中跑了出來,道:“五哥,子阜哥,八姐姐,我不耐煩轉這仙觀,不如與你們一道去山中轉轉呢。”
八娘原也覺得坐在這裡等人實在無聊,自然道好。便與五郎子阜一道,尋了小道士問了路,繞過三仙觀,去了仙觀後玩看。
在雲霧中看著農人扶犁揮鋤,實有如看著天上的神仙耕耘播雨,這種體驗,委實難以用言語形容。
就是五郎和子阜都露出嚮往的神色,八娘嘆道:“有一天,若是也能來這裡購上幾畝田地,蓋上幾間木屋,從此採菊東籬,把酒桑麻,擷雲採露,該是何等悠然自在的生活?”
“幾位小友,若是真有此願,實也不難。”
身後一道帶著笑意的清朗的聲音響起。
幾人回頭一看,卻是一位四十如許,美髯長鬚,身著道袍的觀中道長,打著拂塵,立在那裡,一派仙風道骨,衝著四人微微而笑。
“見過道長。”
四人忙行了禮。
那道長的目光滑過九郎曾子宣,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倒是沒甚在意五郎子翊,和子阜,又落在八娘身上,微一沉吟,復又笑道:“這位小姐面像好生奇怪,卻不知小姐今年芳年幾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