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0(第2/2 頁)
”
李國強淡淡一笑,說道:“不是我家的,我只是幫忙拉過來而已。”
“你也應該知道個大概嘛。”
“好像不到一年吧。”李國強說道。
饞死他們算了。
“不會吧?都餵了什麼呀?長得這麼快。我還以為至少養了兩年了。”那人驚訝道。
“那我就不知道了。”李國強回了一句,就沒再說話,又去下第二頭。
他們把所有的豬都下下來了,莊清梵和姜棉才到。
他們一來,就又有人過來打聽了。
姜棉看著眼前那些人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就扭頭去看李國強。
李國強無奈道:“他們被你們的豬驚到了。都是來打聽養豬方法的。”
姜棉瞭然,說道:“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得吃好。我養的豬,除了吃青草、米糠、麥麩、紅薯這些,還有花生麩和玉米粉。東西給豬吃之前,最好經過發酵。這樣豬吃了但容易消化吸收,而且也不容易生病。”
有些人一聽到花生麩和玉米粉,就打退堂鼓,他們家可沒這些東西餵豬。
還有人聽到“發酵”這個詞,就覺得難度比較大,自己沒文化,肯定學不會,也不再問了。
不過還是有幾個人在堅持追問細節。
姜棉說了一個比較簡單的配方,然後說道:“我是第一次養豬,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方法和理論都不一定是正確的。報紙上有很多養豬的方法跟經驗總結,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一些報紙看看。”
至於是什麼報紙在哪一期上刊登?她的確有見到過,但是沒有特別留意,也沒能記下來。
但她不記得,會有人會記得啊。
多問問幾個經常看報紙的人,總會有人有印象的。在農村,想找報紙不容易,但可以去畜牧站。直接又方便,只要有勇氣去問,說不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姜棉好不容易脫了身,就輪到他們的豬過秤了。
兩頭豬都有300多斤的毛重,然後經過食品站的驗收員評估生豬的出肉率,五毛多一斤毛重。
最後姜棉拿到手的除了300多塊錢,還有20斤的肉票和一丈的布票。其中有一部分票證是對那多出來的半頭豬的獎勵。
五奶奶的那一頭豬也賣了140塊,三斤肉票和三尺布票。
回到生產隊,姜棉把賣豬換來的所得全部放在桌子面上。
謝東和看得兩眼發光,“兩頭豬竟然換來這麼多錢。”
楚嬰也高興,不過她還是比較能保持理性,“你看這麼一堆,好像錢很多的樣子。攤開之後,一個人也就不到一百塊。兩頭大肥豬,那麼多肉。再養一養,400斤毛重妥妥的。我們養的一頭差不多頂別人的兩頭了,換成錢,就這麼一點兒。”
後面越說,語氣越酸了。
謝東和白她一眼,“你就知足吧。還不到一百塊。前幾年,你每年能分到多少錢?加起來的總和有沒有這半頭豬掙得多?更何況,豬圈裡還有一頭沒宰的呢?雖然沒有交上去的那兩頭大,怎麼樣也得有個300斤的肉吧?不管你怎麼想,反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