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些顯擺的事情就該做得越少越好。
……
南唐軍是在三月初五這天舉兵南下,直撲蘇州的。因為已經開春,吳越一方也不願耽誤農人耕作的季節,所以也就沒做出什麼嚴防死守收縮百姓堅壁清野的事情,只是把蘇州地區的軍馬收攏壓縮,縮排蘇州城內攏城死守。
南唐軍僅僅花了不到三天的時間行軍突破慢慢推進,就行軍繞過了江陰縣的山形險要之處,直達蘇州城下。一路上,南唐軍同樣沒有做出什麼擾民的事情,一來是如今的農作物才剛剛開始播種,沒什麼可以收割或者破壞的,二來南唐也一直以江表之地的主人自居,覺得蘇州人民很快就會成為南唐的子民了,不願意弄得自己的軍隊在民間名聲太差。
原本唐軍還打算把陸路進兵的人馬進一步往南迂迴,以便更加縱深地從陸上三面包圍蘇州地區,但是在行軍經過無錫縣的時候,遭到了太湖地區吳越國水師6000餘人的阻擊。
當時的無錫還只是小地方,與後世作為地級市級別編制的無錫相差較遠。無錫、江陰兩縣,都是常州治下的縣城,戰前就是南唐的國土,只不過沒什麼駐軍。南唐大軍從無錫迂迴的時候,一開始大軍兵鋒所指並無阻礙,但是一旦前軍過去、後續輜重跟進的時候,就遭到了吳越軍從水路的阻擊。
水軍這玩意兒存在一個排程上的麻煩之處那就是戰船在哪個水域裡建造的,就只能在哪兒用,無法跨水域排程戰船。當時太湖水系和長江水系是不互通的,不像後世有那麼多溝渠運河銜接,所以長江裡的戰船自然無法開進太湖。太湖裡的戰船,自然全部是在太湖裡面就地造起來的。
太湖地區的水師對於南唐重要性並不明顯,因為這一地區南唐的國力、軍力一貫強於吳越,而且南唐的水師需要同時面對吳越、馬楚和北面中原王朝三大敵人,所以為了集中兵力,南唐一貫是不重視太湖地區的水師部署的,而是把其造船業的資源、潛力基本上都分配給長江淮河等水系的水師使用,所以在太湖裡,南唐的水師存在感非常之弱。
這一點上,吳越國和南唐恰恰相反,數十年來,吳越的假想敵只有一個,那就是防備南唐入侵,畢竟吳越國三面被南唐包圍,只有南唐一個鄰國。所以吳越對於與南唐接壤的每一片主要水域都很上心。而太湖只距離南唐、吳越幾十年來軍事衝突主戰場、蘇州城邊上幾十里路,所以自然也備受吳越重視。
在太湖中,吳越水師的戰船規模一度是南唐太湖水師的好幾倍,而且船隻質量也更加精良。這種情況,和千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英德兩國建設主力艦隊的情況是頗為相似的南唐就好比英國,造船的時候需要如同英國考慮覆蓋其全球分佈的廣袤殖民地作戰半徑,把戰船的噸位更多向續航力、各種海況適航性之類的引數上傾斜、妥協;而吳越就好比德國,一戰前德軍戰艦唯的一目的就是打爛英國海軍,所以他們只要考慮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戰區的作戰需求就行了,在這片海域,德國海軍比英國海軍更專業。
從當年武肅王的時代開始,為了從太湖方向保衛蘇州、湖州等地,確保太湖水師的可持續發展,錢還組建過一支水軍名叫“撩淺軍”。
顧名思義,這支部隊在和平年代的任務就是疏浚太湖靠近湖州、蘇州兩州的湖區,清挖湖底淤泥、興修灌溉水利。在戰爭年代,就可以立刻轉入純軍事用途,在太湖地區快速機動、快速部署,隨時投入戰鬥。
據說“撩淺軍”最為昌盛的時候,雖然要常年佔用上萬勞動力,但是卻可以使蘇州、湖州、秀州(現在的嘉興)等地總計300萬畝水稻耕地可以得到更完備的灌溉。由於“撩淺軍”的水利建設工作帶來的這幾州糧食淨增產量,就相當於額外多了80多萬畝水稻耕地這個buff產量,比把“撩淺軍”佔用的勞動力直接拉去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