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了,有些懊悔,不過一想反正他們也不懂啥科學知識,還不是自己說啥就是啥,只好花點時間略略解釋一番,按捺下去他們的畏懼之心。
“這平湖一地,與東面的大琉球島相比,雖然不過百里地的距離,但是氣候迥異。據小王所知,這兩地全年都非常炎熱,東面的大琉球四季都有暴雨,潮溼非常,這平湖卻只有盛夏和初秋多雨,從升秋到初春則幾乎無雨,而且因為地勢低平,全年大風,土壤又薄,沒法生長深根的大樹,所以要想耕作都很難,從前隋前唐開始,島上就只有漁民。”
“竟然如此麼?先前看全島好歹也有幾萬畝平地能夠長些矮樹草叢,還以為可以稼穡耕作……如果不能耕種的話,將來可如何養活島上的人呢,豈不是要一直靠從大琉球島運糧麼?”
“那倒不必,這次出航之前,小王讓人籌集了一些芋頭、山藥,可以在這些島上種植,雖然沒有稻麥,島民倒也可以靠芋頭山藥充飢。另外防風樹林不好種植,就只有靠從福建多購竹筍移種竹林。竹子紮根淺,可以在薄土的山丘坡地上種,唯一的麻煩是這裡冬季半年缺水,少不得要大興土木多掘蓄水池,積蓄夏季暴雨的水源。如此有個三五年時間,島上島民就可徹底自給。”
一旁的人聽著,對於錢惟昱居然如同“生而知之”一樣對這種海外蠻荒的破地兒如此瞭解震驚不已,就算是已經被當初錢惟昱對巴格達、巴士拉的情況略有涉獵震驚到了的伍丁也是如此。畢竟巴格達還是如今世界上有數的雄城,錢惟昱還能用博覽群書多看《山海經》《四夷列傳》解釋;而平湖這種荒島,是絕對不可能有讀書人為這種地方的風土環境做詳細記載的。
錢惟昱也知道自己的表現有些驚世駭俗了,可是如今不是藏拙的時候。他之所以對這些事情知道的這麼清楚,倒不是說他腦門裡開了外掛、裝了度娘,而是上輩子在掌權的合資公司裡混久了,對臺灣和澎湖的情況比較瞭解,還去臺灣公費旅遊過。
二來前世的靈魂作為一個死胖子吃貨,他對《舌尖上的中國》可是每集必看看完還去考證、如果去當地旅遊還要親身驗證一番。《舌尖》上就講到過澎湖的貧苦和當地土著漁民捕撈製作飛魚乾的習俗,驚歎於當地苦寒之後,才考證了一番澎湖的風土人情。
旁人從驚訝中回過神來之後,依然是蔣袞最先提出了疑問:“小王爺,如此耗費,不知要徵發多少徭役才能完成大王可會支援麼……”
當初錢惟昱要打福建,錢弘佐肯定是支援的,畢竟一來是開疆拓土,二來也是撈取大功,可是殖民大琉球和平湖,這個時代的諸侯是看不出其利益的,而且功勞也算不上,很少會有人支援,蔣袞的擔心實屬正常。
“徵發不到徭役的話,就只有驅趕流民來幹活了,如果再以水師戰兵組織軍屯與流民交錯編伍,確保口糧足夠,倒也不怕流民作亂。”一直沒找到開口機會的顧長風嘟囔著揮了一記手刀,做出一個殺人立威的守勢,看上去頗有殺伐之氣。
“誒,長風此言不妥。蔣舶主這個事兒問到點子上了,開荒自然不能靠徵發徭役,就算徵發了,也沒那麼多人肯來,逼急了說不定會有民變。但是如果直視說服父王‘以工代賑、新田免稅’的話,小王還是有把握做到的。”
五代時候,戰亂時有發生,朝代更替也很嚴重。往往一場大戰下來,中原被戰火波及的州郡就會有大量人口流失,有時候一個州府少則損失數千戶在籍戶口,多則數萬戶。連續數年無人耕種或者地主逃荒逃難之後,大片的土地就淪為重新被官府收回的荒田。這時為了鼓勵流民回流固籍,朝廷都是會出臺一些開荒免稅幾年的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