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皇莊皇店改革(第1/2 頁)
寫小篆有點為難崇禎,那就來一手楷書吧。 “軍機處”三個大字,崇禎皇帝飽蘸濃墨,一揮而就。 他也沒有在心中構思佈局,講究的就是隨性自然。 寫出來的三個字,崇禎自我感覺良好,已經是超常發揮。 雖不比名家名作,也是自帶一股飄逸闊達。 讓他再寫一遍,絕對寫不出來一樣的三個字。 群臣見了皇帝的墨寶,紛紛拍手叫好,倪元璐也是一樣。 皇帝的墨寶,其實水平也就那樣,勉強中看,勉強能掛的出去。 要是別人寫的,那指定被眾人嘲笑書法不到家,不自量力。 可正因為是皇帝的墨寶,它就擁有了特殊的含義,看著看著就順眼了。 這是一段小插曲,御前茶話會議還要繼續。 崇禎囉裡囉嗦一大堆,眾人是聽得那是一個心驚肉跳,心情和坐過山車一樣。 在場的眾人都知道上了崇禎的這條船,就再也下不來。 是崇禎給了他們第二次政治生命,不聽話,崇禎也能再給他們掐滅嘍。 可要是得罪死了全體士紳階層,百年之後,他們的後代可就成盲流賤民了。 他們還是想做點最後的補救措施,緩和一下未來可能失敗,導致的悽慘至極的場面。 再說,大家都覺得大明的局面,還沒有皇上說的那樣悲觀。 看著氣氛沉悶,作為帝黨新一任領軍人物,崔呈秀出頭說道。 “陛下不必如此悲觀。 依臣看,局勢還沒有到危如累卵的地步。 我朝地域廣闊,億兆百姓,天天什麼樣的情況都會有。 聖上仁德,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照顧到。 歷朝歷代,就是江南水鄉,湖廣魚米之鄉,也難免有天災人禍,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現象。 青黃不濟的時候,府城省城都會猥集很多流民。 只要官府組織開倉發糧,大戶們踴躍搭粥棚賑濟災民。 等熬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待到來年春種時刻,他們這些流民自然就會散去。 每年各地上報的天災,需要賑濟的奏摺,數不勝數。 朝廷內閣戶部自有,相應的流程措施去應對。 只要官府和當地士紳做好賑災,就不會出現大股流民現象,更不會成為大明的心腹大患。 陛下實在不必太過憂慮。 至於小冊子的事情,臣等請陛下放心,只要陛下一聲令下。 臣等願意粉身碎骨,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既然結果不可避免,那態度必須要拿出高標準來,崔呈秀就是這樣想的。 崔呈秀對於流民的事情,說得籠統,說得輕飄飄。 其實這就是他真實的看法,農民造反成功,已經是兩百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他也是個士大夫地主,屁股決定腦袋,不知道現在的既得利益階層,實際上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上。 崇禎也不生氣,他知道這是朝廷乃至地方上官員的主流看法。 些許流民,自然社會現象,不足為患。 崇禎是先知,手下的人又不是先知。 自然不知道十七年後,大明會被這些看不起的流寇所滅。 至於崔呈秀最後對於新政的表態,崇禎還是要給予肯定的。 支援新政的態度很重要,這能影響很多人。 到見真章的時候,表高姿態的崔呈秀必須,被崇禎推上去,第一個衝上去亮刺刀。 這傢伙滑頭的很,崇禎打算讓他徹底釘死在,讀書人寫的史書佞臣傳裡。 反正以他以前的罪行,他也跑不了上佞臣傳。 這些都是要辦的事情,崇禎總感覺自己要顧不過來了。 飯要一口口吃,稅要一點點收,還是先顧眼巴前。 崇禎有非人哉的身體,自信能活過在場乃至不在場的所有人。 現在還只有三歲的鄭成功,崇禎自信都能活過他。 不對,打錯比方了,鄭成功那傢伙是個短命鬼。 反正時間是一味,治癒一切頑疾的良藥。 漫漫人生路,他有的是辦法,讓那些官商貔貅把錢吐出來。 “崔卿此言,甚合朕意。 當然,朕也不會讓你這樣的肱股之臣,淪落到粉身碎骨的境地。 扯遠了,說了這麼多,還沒有說到具體怎麼掙錢上面來。 但前面朕的話,也不是廢話,都是至理名言,深刻得很,都要記,都要學習。 只有這樣,才能跟著朕,走完你們的這輩子官場之路,落一個好下場。 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