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本督主開的是內帑。(第2/2 頁)
粒無收。”
“又因梁州險峻群山環繞,百姓逃荒難上加難。”
“輕易不得出,為了活下去,就不得不爭搶。”
“民亂愈演愈烈,到如今地方官再無力平亂,才上報朝廷。”
“倘若直接粗暴的剿滅,怕是有礙民心。”
“還望陛下三思。”
蕭硯隨皺眉,災荒本就容易引起民變。
為了活下去,再老實本分的莊稼漢都能揮起鋤頭去爭搶微弱的希望。
“朝廷沒有派官員前往賑災嗎?”
“陛下,這就得問謝督主了。”李懷謙毫無心理負擔的拖謝逾下水。
謝逾面色平靜,絲毫沒有被詰難的窘迫。
“去歲夏末,本督主的確是收到了梁州轄下有部分州乾旱無雨的奏報。”
“在收到訊息的第一時間,本督主就秘密派遣官員攜白銀二十萬兩以遊商的身份入梁州,勘察實際情況,便易行事。”
“戶部主事,周大人,你來說說吧。”
戶部主事周達聞聲出列。
“稟陛下。”
“去歲夏末,督主在收到梁州奏報時,心有懷疑。”
“歷朝歷代在梁州都曾修建水利,饒是無雨,亦可開閘放水緩解旱情。”
“就算有旱情,也不會如奏報所說那般嚴重。”
“但督主唯恐因疏漏,誤了受災百姓的生計,就秘密派微臣攜賑災銀入梁州。”
“梁州下轄八郡,縣四十四,但遭受旱災的只有六縣,且受災程度遠不及奏報所書,此等規模的災荒,所屬郡存糧完全可以應對。”
“督主下令,受災六縣所屬郡守開倉放糧,助災民過冬。”
“且督主還減免了這六縣來年的賦稅,以讓百姓休養生息。”
“今歲,新年剛過,督主還命人給這六縣受災最為嚴重地區的百姓送去種子,秋日收成後,只需還上租借的種子即可。”
“所以,敢問李閣老從何處知梁州多地滴雨未落顆粒無收,民不聊生。”
群臣寂靜。
誰也沒想到一個平日裡不顯山不漏水老好人形象的周達竟然還有如此犀利的一面。
更沒想到,周達竟是謝逾的人。
李懷謙怔愣,他所知,自然是梁州各地的奏疏。
他是閣臣,所有的奏疏都是先送至內閣,內閣大臣閱覽,引黃,票擬後,再交由陛下批朱。
說是陛下,實則是謝逾批覆。
他還記得去年內閣商議後決定讓戶部籌撥銀兩二十萬糧四萬石賑濟梁州受災百姓。
但未得到謝逾的批覆。
後來但凡對於梁州之事,內閣商討方案時,沒少罵謝逾心狠手辣,怪不得斷子絕孫。
“二十萬兩不是小數目,戶部怎能不知?”
“難不成你以為靠你一個小小的戶部主事,就能在戶部一手遮天?”
李懷謙抓住話中的漏洞,反駁道。
謝逾聲音如崑山玉碎,沉穩應答“本督主開的是內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