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臨安城裡故人會(第1/2 頁)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首小令是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臺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看到兵家必爭之地潼關而決定王朝興衰更迭,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這支小令,使詩人以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王朝如何更迭,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 而在五十年前,宋末元初年前,中原大地上另一個和潼關一樣重要的地方,也同樣上演著一場事關王朝興衰更迭的慘烈故事,那就是襄陽城。這座蒙古和大宋爭奪二三十年的城市最後以蒙古勝利而告終。 可是有多少忠臣義士為此獻上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小說的故事就是從襄陽城破後開始的。 這一年是大元五年(1276年),也就是襄陽城破五年後,蒙元軍攻佔南宋都府臨安城(今杭州),俘獲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和平受降儀式,趙隰正式退位,但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 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 蒙元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在閩粵等地繼續抗擊蒙古。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 此時中原已全部淪陷被蒙元佔領,但各種反抗蒙古人的起義時常發生,讓元朝皇帝忽必烈大傷腦筋。 這一日,天高氣爽,在江南臨安府一個小村莊外卻顯的格外的熱鬧非凡,這個小村莊名字叫牛家村。 臨安城中已經戒備森嚴,大批蒙古士兵已經進駐了整個臨安城中,在通往牛家村的路上也有很多的蒙古士兵站崗,牛家村更是戒備森嚴。 並隱約有大批石刻工匠趕到牛家村。 牛家村本來人就不多,大多都是流落這裡的北方人,但由於幾十年的戰亂,牛家村的人口就更少了,現在這裡都已是荒郊野外了,不多的幾戶人家也不敢出門,不知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蒙古士兵最是兇殘,仇恨南朝宋人,一般是見人就殺,這次卻沒有怎麼為難村裡的人,村裡的人也不敢多問。天天在家中聽到村子裡敲磚打石的聲音,卻不知在做什麼。 臨安城裡的百姓也是惶惶不安,不敢出門,但是最近卻有好多外地人湧入城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和尚尼姑道士,不光有中原人還有以前的金人西夏人,還有大批蒙古人來,竟然還有高鼻凹目藍眼睛的西域人及外國人。 自大元統一中原以後,大元疆土廣闊,人口眾多,民族複雜,元皇帝為了好治理國家,引入西域諸地的人來,更是把人口分為四等,南朝漢人為第四等最底,最無地位。 話說臨安城中有一家萬通鏢局,主人姓黎,名勝天,四十多歲,也是武林世家。家傳的武功劍法也頗有名氣,萬通鏢局經幾代人經營,在全盛時有鏢師十多人,趟子手五十多個,可同時出鏢六個鏢隊,幾無失手,卻已是五年前的事了。 自從襄陽城失守後,蒙古大軍長驅直入,短短半年就統一了南朝,宋室滅亡。蒙古人為怕南人造反,收繳鐵器,解散幫派,那些山上的門派,蒙古人沒有辦法,就只有解散城裡的武館鏢局了。像萬通鏢局就首當其衝了,再說現在到處都是蒙古人,比山賊還兇,見東西就搶,看到鏢車直接就搶走,所以也不敢再接鏢了,在官府還沒解散令下來前,鏢局已經自己解散了。 黎鏢頭解散鏢局後,沒事就在家教教兒子女兒看書習武,現在是亂世,兵荒馬亂,能圖個全家平安就行。 諾大的家業就顯的空空蕩蕩了,當年給鏢使趟子手還有下人住的房間都空了下來,黎鏢頭每次看到空寂的房間,想起以前一百多人吃飯喝酒的情景就暗暗心傷。 鏢局雖在臨安城中,但偏處一角,而且房間甚多,空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