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頁(第1/2 頁)
趙禎就悶在皇宮裡面啥也不說,任憑他們吵吵鬧鬧一整年,自個一邊派人四處種痘,一邊琢磨的下一個鬼主意。直到有一天,各大報刊「吵鬧」的畫風似乎一下發生了轉變,突然冒出來自稱是三大黨派的生力軍加入戰團,一邊宣揚自己的主張,一邊吸收想要人才,徹底把這場亂七八糟的輿論戰引向了不知所蹤的未來。
興華五年,李迪三年任期滿了,按照之前的約定,三大黨派開始在賢者大會上開始自己的「處女秀」。最終結果,在某位黒腹男的控制下,以革新黨一舉奪魁,其實這個結果,李迪和晏殊早已有心裡準備,但是這個第二名卻出乎兩人預料,反而是李迪這個看似根基最淺的擎國黨跑到了晏殊的衛國黨前面。
為了給自己的一些列改革計劃奠定基礎,趙禎也是把節操丟掉了一邊,待范仲淹這年輕的宰相一上臺,就授命他舉辦一場宏大的考試,這次考試不同於科舉,但同樣很收買人心,那就是公民考試,有且僅有一次的機會,也是對傳統學者最後的交代。至於為什麼安排擎國黨在第二名,趙禎也有自己的考慮,改革非朝夕之功,為了防止革興黨冒進,必須給他們安一個「制動器」。同時。這個阻力又不能太大,而且最好還能幫忙被點黑鍋。
趙禎一直在嘗試一種新的政體,但是他也沒有能力全部掌控它的發展,僅僅只是種下一顆種子。看著它生根發芽。或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看它長歪的時候,稍微撥動那麼一下,亦或者乾脆連根拔起。
安排完內政之後,趙禎又把眼光瞄向了身後的地圖。那可偌大的「球」上,還有諸多是人類未成踏足之地,可惜自己的生命有限,那就顧著眼前的地盤吧!
天聖六年,剛一開春,趙禎就發布了大規模的動員令。命令狄青率西北野戰軍(朱雀軍團,8萬)以及山地獨立軍(羌兵改編而成,共兩軍4萬人),翻過橫山,掃平混亂的西域。重新打通絲綢之路。李元昊死後,土崩瓦解的西夏在這幾年的亂仗中消耗掉了不少實力,面對狄青這個年青一代最牛掰的將軍,以及他麾下的兩支強軍,那些地方勢力要麼望風而降,要麼就四散逃去,稍有反抗就會被狄青用雷霆之勢碾壓過去。
狄青攻入原西夏地盤之時,趙禎壓住朝著的壓力,扯出當初遼國太后簽署的那份協議,豎起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旗號。帶領早已在邊境的待命的青龍軍團和白虎軍團,跨國近百年未成跨越的國境線,正式開始了北伐戰役。一進入遼國,趙禎便與折惟正兵分兩路。折惟正帶領白虎軍團轉向遼國西京,而趙禎則帶著青龍軍團直取遼國南京。
遼國雖然版圖寬闊,但經過這麼多年的轉變,燕雲十六州已經成了他們最重要的地方,這裡不僅是他們的唯一產糧區,還是人口最聚集的地方。一旦失去燕雲就意味著他們又得回到草原上「流浪」,已經過慣了好日子的他們,豈會放棄現在這種安逸的生活。
於是,遼興宗沒費什麼功夫,就取得了朝野的一致支援,上下同心,要跟日漸囂張的宋國打一場舉過之戰,讓宋國在此臣服在自己腳下。得益與遼國豐富的馬匹資源,遼興宗也很快從各個部落聚集起了數十萬兵馬,加上自己契丹一族的精銳部隊,共計六十萬部隊,其中騎兵就有一半。擁有如此多兵馬,遼興宗也信心大漲,前些日子傳來南京失陷的陰霾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意圖在中京跟宋國皇帝來一場大決戰,儘管聽說現在宋軍挺牛掰,他就還不信自己三十萬騎兵打陣地戰會怕他宋國區區十萬部隊。
可是,戰爭的進展從一開始就沒有掌握在遼興宗手裡面,就在他也要御駕親徵之際,又傳來了自己西京被攻破的訊息,宋軍一支八萬人馬的大軍正從側面迂迴過來。針對這一戰況,遼興宗也沒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案,只好分兵十萬攔截側翼之敵,不求打贏但起碼得把宋軍拖住。這個時候,遼興宗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