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5 頁)
羽在許昌時經常感到煩惱,因為他和劉備失去了聯絡。
桃園三兄弟中,劉備除了名利外別無追求,張飛喜歡書法,關羽則喜歡音樂,所以他經常藉助歌聲來表達自己煩惱的情懷。關羽最愛使用的是自問自答式的歌曲,他唱道:“關老二,我問你,你的家鄉在哪裡?我的家,在山西,過河還有三百里。”
但他自己知道,家,他是回不去的,因為他是殺了人逃離那裡的。
他接著唱:“關老二,我問你,幹嗎不回家裡去。我的家,難回去,要走也找大哥去。”
大哥劉備就是關羽的家,他現在要尋找的當然不是鄉土概念的家,而是精神家園。
關羽被稱為古今第一義人,是講義氣的大師,但對他自己來說,義氣並不是頂重要的,因為那只是他尋根的副產品。福克納說:沒有根的生活是需要勇氣的。關羽的身上從來不缺少勇氣,但還是想過有根的生活。
有的時候,他也想,自己在下邳聽了張遼的話,向曹操投降究竟是對還是錯呢?如果自己一戰而死,就用不著過這種沒有根的生活了。有的時候張遼來陪他和悶酒,他便會用筷子敲起碗碟,對著張遼唱:“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泥中。”
這話已經包含了對張遼的埋怨了,但張遼也有自己的苦處。全許昌的人都知道劉備已經投奔了袁紹,但沒人告訴關羽。張遼雖然是關羽的朋友,可畢竟是曹操的人,也不會告訴他,只能聽著他的歌,默默地陪著他流幾滴英雄淚,心中以忠義不能兩全來安慰自己——既然對曹操盡忠,自然不能對關羽盡義了。
夜裡,睡不著的關羽,燃盡蠟燭,喝盡殘酒,就遊蕩在了許昌的街頭。他的歌聲讓許昌所有不眠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心事——“多少面孔,茫然隨波逐流,他們在追尋什麼。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卻在命運中交錯。多少歲月,凝聚成這一刻,期待著舊夢重圓。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像一首澎湃的歌。一年過了又一年,一生只為這一天,讓血脈再相連。擦乾心中的血和淚痕,留住我們的根……”
5、義氣用事
講義氣是天下最難的事,從古到今,做得好的很少。很多人看起來能為朋友兩肋插刀,但更多的時候是像王朔所說的那樣:將刀插在朋友肋骨上。
關羽是做得最好的人之一,這一點現在是公認的。關羽之所以聽了張遼的話投降,是因為:一、可以保護劉備的兩個老婆;二、不背桃園之約——他們約好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自己先死,無異於殺了那兩個兄弟(自然我很懷疑劉備會不會自殺);三、留著有用之身。
這三點好處是張遼為他開列的,關羽聽從了,但從此他的苦難開始了。
當時,關羽三十多歲,尚未娶妻,在徐州和下邳的時候還好,因為他是將軍,自然有解決的辦法。到了徐州,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盯著,只好每天干熬。本來,他已經做得很好了,但義氣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曹操賞給他的十名美女也不能自己留用,要送給兩個嫂子做丫鬟。
他是講義氣的表率,自然要有表率的示範作用。雖說好漢都不大在女色上用力,但好漢也是人啊。有的時候,想起這些來他也生氣,生氣歸生氣,人前又不能說出來,只好趁沒人的時候,對著天空噴上幾句國罵,發洩心頭之火。
剛到許昌時,曹操只分配給了他一間房子,關羽自然不會和兩個嫂子同居,這用不著義氣,一般人也做不出來。但為了顯示自己不在現場,關羽也不能躲到別的地方,比如馬棚之類的地方去睡,只能手拿蠟燭在房子外面不遠的地方待著。按說不進屋就不進屋,用不著拿蠟燭啊,可不拿著蠟燭,誰又看得清在房外的人是關羽呢?
就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