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第1/2 頁)
不成想根本不需要他們開口,錢月兒就把一切安排好了,而且安排的很是妥當。還分開了買,擺明瞭就是準備讓三個兒子日後單住。
光是這一考量,就瞬間拉滿兩門親家的好感,暗地裡沒少叮囑自家閨女日後一定要好好孝順公婆,萬不可在公婆面前拿喬端架子。否則,日後有她們後悔的。
於家兩位兒媳婦都出身官家,家世顯赫,為人也頗有幾分貴氣和傲氣。如若是尋常農家婆婆,決計跟這兩位兒媳婦相處不來。
不過錢月兒除外。
錢月兒這個人怎麼說呢,某種程度上是真的很能下狠心。
就比如當初她帶著於二河和於瑞金兄弟離開桂花村,就再也沒想過要回去。此後不管在鎮上過的好還是壞,她都從未想過要走回頭路。
現下兩個兒子娶親,她也是一樣。
很清楚的知道兩個兒媳婦都出身高貴,她招架不住,也肯定相處不來。錢月兒索性就沒想過要一直跟她們一起住,直接就給於瑞金他們三兄弟買了宅院,最是省心又省事。
而且錢月兒根本就沒打算搬去帝都住。日後不管兩個兒子在帝都過的何其富貴,她都更甘願和於二河留在府城,守著他們自己的家業,不缺吃也不缺喝,亦不會成為任何人的拖累和負擔。
錢月兒最起初也想過要不就乾脆分家好了。兒子長大了,又已經娶了妻,可不就能分出去了?
然而,於瑞金不答應,於瑞銀也不答應。
他們知道爹孃在顧忌什麼。如若他們娶的只是尋常農家的女子,哪怕是稍稍有點家世的小戶千金,爹孃肯定也不會顧慮這麼多。
但是,因著他們娶的是大家閨秀,還是官宦千金,無形間就給了爹孃巨大的壓力。爹孃是不想他們為難,這才做出了分開住的決定。
可他們不願意。
會答應收下帝都的宅院,是因為他們日後要在帝都為官。但分家是決計不行的,爹孃辛辛苦苦的撫養他們長大承認,又供養他們讀書科考,他們怎麼可能答應分家?
事實上在於瑞金和於瑞銀一開始的設想裡,是打算將妻子留在府城陪伴爹孃的。可錢月兒不答應,直言不需要,還相處不來,彼此都會住的不舒服,非要他們帶著妻子搬去帝都……
於瑞金和於瑞銀都是孝順孩子。他們哪裡看不出來爹孃的良苦用心?也正是因為知道,他們才越發的感激,說什麼都不答應分家。
現下他們都還沒有兒女,確實沒有藉口和理由接爹孃一起去帝都。但是等他們有了兒女,一定會第一時間接爹孃去帝都一起住的。
到了那個時候,不管爹孃怎麼拒絕都不行,他們不答應。
於瑞金兩兄弟的打算,都有跟自家妻子說。兩位於家兒媳婦都沒反對,還特別的贊成。
嫁了人卻不伺候公婆,哪怕她們出身再高貴,也會落人口實。更何況錢月兒和於二河都不難纏,明明都是很好相處的長輩,她們其實不介意一起住。
兩個兒子的安排和打算,錢月兒並不知道。
在解決了兩個兒子的終身大事之後,錢月兒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小兒子於瑞興的身上。
比起兩個大兒子,於瑞興的性子明顯更加的跳脫。於瑞金和於瑞銀當初讀書識字,一心都是為了科考,意志著實堅定。
換了於瑞興,就又不一樣了。
但凡同時教過於瑞金三兄弟的夫子都明言,於瑞興比兩個哥哥更有才學。
然而,於瑞興頗有點恃才傲物,對功名極其不上心。按著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科考對他來說太簡單了,他完全不想去挑戰。
好在於瑞興也不是完全目中無人。最起碼他還知道先考中秀才,再彰顯本性,如此放話。
否則,如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