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第1/2 頁)
天聰七年(1633年)正月,寧完我疏言:「近日朝鮮交益疏,南朝和未定,沈城不可以常都,兵事不可以久緩,機會不可以再失。漢高祖屢敗,何為而帝?項羽橫行天下,何為而亡?袁紹擁河北之眾,何為而敗?昭烈屢遘困難,何為而終霸?無他,能用謀不能用謀,能乘機不能乘機而已。夫天下大器也,可以智取,不可以力爭。臣請以棋喻,能者戰守攻取,素熟於胸中,百局而百不負。至於取天下,是何等事,而可以草草僥倖耶?自古君臣相需,先帝時,達拉哈轄五大臣,知有上不知有人,知有國不知有家,故先帝以數十人起,克成大業。上今環觀國中,如五大臣者有幾人耶?每侍上治事,不聞諫諍,但有唯阿;惟務苟且,不肯任勞怨。於國何利?於上何益?釣餌激勸,振刷轉移,臣望上於旦暮間也。古人有言:『騏驥之侷促,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雖有堯、舜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啞之指揮。』此言貴能行之。臣謹昧死上言,惟上裁擇。」
寧完我他所獻替,如論譯書,謂:「自金史外,當兼譯孝經、學、庸、論、孟、通鑑諸籍。」論試士,謂:「我國貪惰之俗,牢不可破,不當祗以筆舌取人,試前宜刷陋習,試後宜察素行。且六部中,滿、漢官吏及大淩河將備,當悉令入試,既可覘此等人才調,且令此等人皆自科目出,庶同貴此途不相冰炭也。」論六部治事,謂:「六部本循明制,漢承政皆墨守大明會典,宜參酌彼此,殫心竭思,就今日規模,別立會典。務去因循之習,漸就中國之制度,庶異日既得中原,不至於自擾。昔漢繼秦而王,蕭何任造律,叔孫通任制禮。彼猶是人也,前無所因,尚能造律制禮;今既有成法,乃不能通其變,則又何也?六部漢承政宜人置一通事,上亦宜以譯者侍左右,俾時召對,毋使以不通滿語自諉。」寧完我疏屢上,上每採其議。寧完我又嘗疏薦李率泰、陳錦,皆至大用。惟論用兵,力主自寧、錦直攻山海,不原出宣、大;孔有德、耿仲明降時,寧完我疏言當收其兵入烏真超哈,繼又言有德、仲明暴戾無才,其兵多礦徒,食盡且為盜:皆未當上旨。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范文程上言薦舉太濫,舉主雖不連坐,亦當議罰。寧完我亦疏請功罪皆當並議,略言:「皇太極令官民皆得薦舉,本欲得才以任事,乃無知者假此幸進,兩部已四五十人,其濫可見。當行連坐法,所舉得人,舉主同其賞;所舉失人,舉主同其罪;如有末路改節,許舉主自陳,貸其罪。如採此法,臣度不三日,請罷舉者十當八九;其有留者,不問皆真才矣。」皇太極聽取了他的建議。
寧完我久預機務,遇事敢言,累進世職二等甲喇章京,襲六次,賜莊田、奴僕,上駸駸倚任,顧喜酒縱博。初從上伐明,命助守永平,以博為禮部參政李伯龍及遊擊佟整所劾,上為誡諭,宥之。天聰十年(1636年)二月,復坐與大淩河降將甲喇章京劉士英博,為士英奴所訐,削世職,盡奪所賜,仍令給事薩哈廉家。是年改元崇德,以文館為內三院,希福、文程、承先皆為大學士,寧完我以罪廢,不得與。
入關之後
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帝定鼎燕京之後,起用寧完我為學士。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授內弘文院大學士,充明史總裁。是年及三年、六年,並充會試總裁。又命監修太宗實錄,譯三國志、洪武寶訓諸書,復授二等阿達哈哈番。八年閏二月,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得罪,寧完我以知睿親王改太祖實錄未啟奏,當奪職,鄭親王濟爾哈朗等覆讞,以為無罪,得免。三月,調內國史院大學士,命班位祿秩從滿洲大學士例。尋授議政大臣。
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疏劾大學士陳名夏結黨懷奸,臚舉名夏塗抹票擬稿簿,刪改諭旨,庇護同黨,縱子掖臣為害鄉裡,凡七事;復言:「從古奸臣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