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4/5 頁)
…”
“我們準備選用石化三廠的催化劑了。”蘇城一句話斬斷了申山的話。
60年代進廠的申總工,什麼勾心鬥角的沒見過,只一發楞,問:“不是說下月試執行再定嗎?”
“石化三廠和我們共享專利,以後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來的催化劑,各是各的。不過,我們準備對12萬噸甲醇裝置進行國產化,你們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與。”石化三廠的技術規模不遜於上石化,由於位置偏僻,日子比不得上石化,對技術專利什麼的也就不在乎了。換成申老頭兒,估計還得虛頭巴腦的談判一番。
聽了對方的條件,申山自問做不出來,無奈道:“這個12萬噸甲醇才引進,就要國產化?外國人能行嗎?”
“他們行不行有什麼關係。”蘇城一曬,道:“上石化要是有心的話,早日參與國產化,日後訂單是不會少的。”
“大華要做裝置?”
“我們大華的傳統是先給自己做裝置,然後再擴產。海上鑽井平臺如此,化工裝置也如此。俗話說,久病成良醫,做久了石化產品,石化裝置也該瞭解不少了,對不對。”
“你們確實自由,我們廠80年代就申請往下游走了,最後還是失了好時間。”申老頭感嘆一句,馬上追問:“蘇董準備把哪部分包給我們?”
“不搞承包。”
申老頭“咦”的一聲,問:“不搞承包?那怎麼搞,要是幾個廠子搞了一個東西,算誰的?”
“誰先透過驗收,就算誰的。”
申老頭一愣,臉色微白,道:“真狠啊。”
蘇城閃過一絲歉意,道:“大華本小利薄,經不起折騰,等不起時間。只能如此,上石化若不參與,我不覺得怨怪。”
12萬噸的甲醇裝置,計劃經濟年代是絕對的國家重點工程,需要彙集全國化工界的精英來做。當時的做法,就是把某一個裝置專案,如壓縮機丟給某一個具體的廠子,讓他們集中力量進行研發,最終大家再把零件匯合起來,交給總裝廠,就算是攻關完成了。
這樣的做法,好處是減少了浪費,不好的地方是缺乏競爭。任何一個廠子,只要確定得到了某個專案,那這個專案就是它的了。除非整體專案停產,否則要訂購某個特定的裝置,就得找它。
在所有工廠都鉚足了勁上陣的時候,這沒有問題。但是,自80年代末以後,情況發生了很多變化。首先是缺乏時間節點的控制,一家工廠爭取專案的時候很積極,得到了專案就倦怠了,更有甚者,什麼賺錢選什麼,選到手了研發不出來,又不肯給別的工廠,整個專案都被拖累的不在少數。
另外,系統性的風險也在逐漸積累。80年代以前的國企工廠無論如何都是不會破產倒閉的。國家的廠子做國家的專案天經地義。到了80年代中後期,國企停工的停工,破產的破產,很多紅紅火火的廠子,轉眼間就變成了要清償債務的破產工廠了。一個專案若是不慎分給這樣的企業,完不成計劃不說,還有可能要不回專案——人家破產清算的時候,說不定就把該專案的訂單,當作應收帳處理了,由此產生的合同糾紛,能煩死任何一個部委。
蘇城選擇的驗收制,就沒有這種顧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哪個廠子要是選了完不成的零部件,大華也不會產生損失。
崇尚勤儉節約,從計劃經濟時代走過來的申山,深惡痛絕的道:“你這樣做,就是產生惡性競爭,兩家工廠同時生產一個零件,一家得到了回報,另一家白白付出,這合適嗎?”
“12萬噸甲醇裝置有上10萬的零部件,何苦都奔著一個零件去?再說了,試製小部件的成本很低,成功以後的利潤卻不錯。要是準備做大部件的話,完全可以和我們大華溝通,雖然不能保證無競爭,但也稱不上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