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所說所做的一切難道都是對的嗎?如果父母犯了錯,子女又應該怎麼辦呢?針對這些父母和子女之間可能出現的複雜情況,《弟子規》究竟給了我們哪些好的建議呢?
《弟子規》接著講到的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段話的意思是,長輩很愛我,那麼我孝敬長輩有什麼難的呢?長輩很愛我嘛,那麼我也回報長輩以愛,沒有什麼難的啊!“親惡我,孝方賢。”如果尊長不喜歡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討厭你,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對長輩孝敬,這就顯出你的賢明瞭。“親有過,諫使更”,如果尊長有一些過錯,有一些過失,有一些做得不當的地方,你應該勸諫,讓尊長有改過的機會。但是在勸諫的時候要“怡吾色”,你不能板著臉,用批鬥的態度去跟尊長說話,這不行,你要笑嘻嘻地跟尊長進諫。“柔吾聲”,聲音要放低一點,輕柔一點,柔和一點。這是《弟子規》的規定。
我們知道,長輩對孩子的愛實際上是普世的,這並不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全人類幾乎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也幾乎沒有不愛孫輩的祖輩。在不同的文化裡面,在不同的傳統裡面,這種愛的表現形式會有所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樣的。有一位作家叫劉墉,他提到一段早期因紐特人的習俗:一旦孫輩出生,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就會默默無聲地走向荒涼的冰天雪地深處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那裡的自然環境太嚴酷,沒有那麼多食物,養不活那麼多人。這是一種犧牲自我的愛。當然這是早期的因紐特人,在因紐特文化當中,它表現得更極端一點,這是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造成的。
中國以計劃生育為基本國策。據說,三十年前,最早一批領獨生子女證的有六百八十多人;三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獨生子女已經超過一億。而現在“獨二代”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上了。一般而言,一個孩子起碼有六個長輩寵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真的是六雙手捧著怕掉了,六張嘴含著怕化了,所以現在的孩子都非常受寵。“親愛我”,在今天應該不是個問題。長輩愛小輩,在今天怎麼會是個問題呢?但是也恰恰是在今天,孝的缺失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如果按照《弟子規》講:“親愛我,孝何難?”長輩愛我,我孝敬他有什麼難的?但是恰恰在今天,好像孝敬變得很難,這裡面就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疼愛自己子女的,那麼父母疼愛我們,我們做子女的當然也要孝敬父母,但是當父母不喜愛我們,甚至討厭我們的時候,我們做子女的還應該不應該孝敬父母呢?
入則孝之三(2)
《二十四孝》的第一孝是什麼呢?孝感動天。這是舜的故事,舜是傳說中遠古的帝王,五帝之一,他的父親瞽瞍(gǔ sǒu)和他的繼母還有一個孩子叫象,四個人組成一個家庭生活在一起。瞽瞍是一個有點痴傻的人,舜的繼母和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幾次想害死舜,比如舜修補穀倉時,他們兩個人在下邊放火,想要把舜給燒死,結果舜就拿著兩個斗笠從穀倉上跳了下來;舜在挖井的時候,他的親生父親瞽瞍和他的同父異母弟弟象就在上面倒土,準備把舜給活埋了,舜便挖了一個“U”字形地道逃掉了。即便這樣,舜依然對父母非常孝順,對異母弟弟非常關愛,所以舜的孝行感動了天地。在中國的傳說當中,舜在歷山耕種,幾隻大象幫他耕地,鳥代他除雜草。堯帝聽說了舜的這種德行,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且把王位禪讓給了他。舜在做了天子以後,依然對他的父親以及很憎惡他的繼母恭恭敬敬,恪守孝道,還把他那個異母弟弟封為諸侯。
中國自古就流傳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是《弟子規》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