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年貨年味(第2/4 頁)
菜泡椒: 湖南人喜歡的醃菜
糖果:包括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軋糖等,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
蜜餞:如蜜餞、話梅等,它們酸甜可口,是家庭年貨的重要組成部分。
炒貨:如瓜子、花生等,這些小食品既可以作為零食,也可用於招待客人。
餅乾:如蔥油餅乾、芝麻餅乾等,口感良好,適合過年期間食用。
糕點:如月餅、麻糕等傳統糕點,不僅是美食,也象徵著吉祥和如意。
魚乾:新鮮魚類經過加工製成的魚乾,既是食材也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肉製品:如豬肉、牛肉等,用於製作各種菜餚或者用作小食品。
春聯:即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在新年時張貼的對仗語句,寓意吉祥和祝福。
鞭炮:在中國文化中,燃放鞭炮以示慶祝和驅邪避兇。
燈籠:紅色燈籠象徵紅火和吉祥,是春節期間的常見裝飾。
酒:如白酒或黃酒,用於招待客人或自飲,尤其在節日氛圍中更為重要。
茶葉:當時雖然茶葉品種不多,但口感純正,仍然是家庭必備的飲品。
湖北也一樣,和湖南這邊的差異不大,這些湖北特色十足的年貨,你還有印象嗎?網上節選湖北人年前的年貨準備:
打了餈粑好過年,餈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打餈粑”,每年冬至前一個月家家戶戶便開始碾好糯米,準備乾柴好打餈粑,糯米用木製飯甑蒸熟,倒入石臼舂打至爛,就是基本的過程。打餈粑時讓孩子們開心的是,能不時吃上一小撮糯米飯。
打餈粑、捏餈粑是一個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一般都是幾家人湊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語喧譁,更加襯托出過年的喜慶氣氛。小孩子們尤喜歡這種場面,你追我趕,你叫我嚷,有吃有玩,好不快活。吃糯米飯、上桌壓餈粑、給餈粑蓋紅印戳,都是小時候過年有味的事。
打好的餈粑取出揉成一個個大小適度的餈粑團,加糖即可食用。
臘肉、臘魚、臘腸,臘貨不可少,和北方人吃餃子過年一樣,過“年”不吃臘肉等於沒有過年。南方對臘味情有獨鍾。臘肉已經是城市居民日常食品,但是臘肉帶來的過年氣氛,卻沒有因此消失。
烘製臘肉是大部分家庭都會做的,臘肉香氣誘人,色彩金黃,味美可口,油而不膩,老百姓會提前做上一些臘肉準備過年,然後從春節開始吃,一直吃到夏季,有的甚至可以吃到來年的臘月。
春節吃炒米是湖北人的習慣。走親戚時搓麻將到半夜,飢腸轆轆,來一碗炒米,用熱水泡開,加點糖或者鹽,就能開吃了,堪稱湖北版泡麵!
先將糯米浸泡後,用木甑蒸熟成“陰米”,陰乾後,再用河沙炒成炒米。現在已經不侷限於春節吃了,炒米在黃石洪湖一帶也叫做米泡。
麻糖對湖北人來說,麻糖代表著過年。小時候家裡還會熬製麻糖,那是小孩子一年裡最開心的時候。
麻糖是用糯米、綿白糖、芝麻、花生仁等原料製成的,咬起來鬆脆易斷,一般是長條狀。不過貌似以前過年吃的切片很厚,不好咬斷,每次都黏牙。現在大家的飲食越來越豐富,所以人們只是象徵性地買一點品嚐一下。
龍鬚酥一定有很多人都吃過這個!龍鬚酥色澤乳白、細絲萬縷、酥鬆綿甜、入口即化,又叫銀絲糖,一根細細的糖絲,很符合它的形象啊!小時候我們簡直對它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甜甜的,恨的是它超級容易脆弱!一碰就散架了!而且掉得到處都是,一吃白粉糊滿臉。
不過關於它是不是湖北的特產呢,還有待考證,只知傳說是明代正德皇帝(就是那個特別會玩的皇帝朱厚照)遊民間時發現,並帶回宮中,取名“龍鬚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