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0頁(第1/2 頁)
歷史其實也是一門科學,而且其實是最容易發現真相的科學。
歷史有個好處,就是原始資料都在那裡擺著,只要你願意去尋找,總可以找到。
當然首先得有個懷疑的態度,才能產生疑問,之後才會去查實,不會不加選擇地接受網上的那些轉載再轉載。
當然,還要記得查全面一些。
另一個大問題,就是史觀。
無法保持一種平和冷靜的,不偏不倚的,旁觀者的姿態,是讀不好歷史的。
人類歷史的程序,就是人類創造文明成果的程序,在這個程序中,經歷了無數的摧毀和重建,而且負責摧毀和負責重建的,往往還是同一個團體,這些都得辯證地去看。
除了正常的三觀以外,還有一條也容易被忽略,就是讀史的時候,應該要懷著「人性」。
不要只看到表面文字上那些帝王將相們的豐功偉績,也要多著眼於當時的百姓,看見那些豐功偉績下他們付出的「犧牲」。
沒有必要崇拜,如果用搞科研比喻讀歷史的話,那些歷史人物,其實都應該是科研物件。
科學家會去崇拜小白鼠?最多止步於「喜歡」的程度就可以了。
中國的歷史,因為「三諱」這個操蛋的傳統,掩蓋了太多的真相,塑造了太多的「完人」,讀的時候尤其要小心。
一個被否定幾千年的人,突然變成一個被大加頌揚的人;或者一個被頌揚幾千年的人,突然變成一個被徹底否定的人,這種歷史大風潮的轉換,是否真實,是否合理,也要小心的評判。
可以選擇隨波逐流,因為必須要保護好自己,必須這樣做,這個沒問題。
但是隨波逐流的時候,腦子也要清醒,心裡也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更要有一條底線。
說回本書,老周只能說,其中的歷史人物的言談,舉止,互動,性格,老周都基本根據歷史記載,有所加工,但儘量真實還原。
基本都有出處,不是胡亂編造。
比如蘇油那年科舉,就是當年的原題;比如呂公著的座右銘,他的那塊硯臺;比如黃庭堅的化石鎮紙,都是有記錄,甚至有實物的。
一些網上稀奇古怪的言論,比如范仲淹為何要寫《嶽陽樓記》袒護所謂的「貪官」?比如彈劾過歐陽修的蔣之奇,是否該用「奸臣」來定義?書中寫到他們的時候,也順便給了較為詳細的解讀,讓大家看到當時事件和人物的複雜性。
對於兩個重要人物——司馬光和王安石,當很多人開始懷疑老周將他們的形象塑造得前後不一的時候,老周就知道了偏見的可怕。
原因就在於大家心目中,對這兩個人物形象早有了預設,而且預設得非常單一。
比如司馬光讓出四個寨子給西夏,就在網上背上賣國賊的名聲,宋神宗和王安石讓地幾百里給遼國,卻依舊形象高大,原因就在於大家心裡預設的坎,太高,太頑固,太難打破。
佛家有一個名詞,專門解釋這種現象——「知見障」。
第一章里老周寫到,夔州以上,過了渝州,長江就進入了岷江段,老周的一個水利局的同學,特意來提醒老周,說這裡犯了一個錯誤。
因為岷江是在宜賓才匯入長江,這是一個不該犯的常識性錯誤。
老周給她發過去一張地圖,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冊》宋代部分,上邊標示得非常清楚。
古人認為峽江以上就是岷江,也就是說,他們的心裡,重慶到成都,都是岷江。
如果老周書裡寫成過了宜賓縣才轉入岷江,在宋代,反而是錯了。
在古人心裡,岷江是長江的源頭。長江的上游,分別稱作岷江和峽江。
所以成都是長江發源第一城,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