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4/5 頁)
流,這時的交談太講究典故和用字了,典故大多出自《詩》。最出名的是孔子曾經說“不讀詩,無以言”,其實想表達的就是《詩》是瞭解社會的有效途徑,你不瞭解社會,你又能說什麼呢?
《詩》是什麼,裡面又講什麼,身為“現代精英”的呂哲怎麼知道?所以呢,他也就不足以言,屬於那種和這個時候文化人交談,別人用《詩》的典故來表達意思而他卻只能傻瞪眼的那種。
很多時候在與李良聊天時呂哲都會顯得尷尬,而似乎李良也慢慢看出呂哲屬於那種對《詩》完全不理解的傢伙。
對《詩》不理解只說明家庭沒有教育環境,沒有教育的環境說明祖上沒出過什麼大人物或者官宦,恰恰這種人結交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了。
這位百人將先是詫異,而後好像表現出輕視不願意接近的姿態,之後估計就是問“都讀過什麼”問完就走時,那時候呂哲怎麼可能察覺不出被人輕視和鄙視,他不想失去枷之後出現的新朋友,含糊說讀過一些兵策。
也許是出於患得患失的慌張心態,或者像極所有現代小青年都喜歡用顯擺來獲得親近之人的喜歡,隨即補充:“讀過很多兵策……”思考以前上網因為好奇研究過的兵書:“《太白陰經》《虎矜經》《校紀新書》《練兵實紀》……”
一串書名立刻讓李良的臉龐變色了,他作思考狀,越是思索額頭的冷汗越多,最後吶吶道:“聞之未聞也!”很是驚歎。
“嗯?嗯!!!”想到什麼似得,呂哲也流冷汗了,連連謙虛:“不多,其實也不多了……”
好吧,那些書一本是唐朝節度使寫,一本是宋朝人寫的,兩本是明朝戚大爺寫的……xh123
第十九章:或許註定
呂哲真的讀過兵書嗎?答案是曾經因為好奇真的詳細研究過,不過大概也是因為好奇的關係,是東看一些西看一些,只研究那種感興趣的內容,沒有系統化的苦讀。
資訊發達的年代,很多人總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動接受很多知識,這樣一來就造成一種現象:似乎什麼都懂,然而什麼都只是懂些皮毛,指手畫腳能說個道道,實踐下去卻是怎麼都弄不好,其實也就是學而不精的尷尬境地。
“師出於誰?經、兵、陣、刑、勢……,哪種別派?”
李良問話的時候眼神很亮,原本隨意的坐姿改變成屈膝正坐,一種下意識很嚴肅很莊重的姿態。
呂哲大概瞭解兵法的幾個派別,他思索一下,十分謹慎:“練、勢、陣、奇,略有涉及。”
就是所謂的練兵之法、鼓舞之法、陣戰之法、謀略奇攻。這些只要平時有看過歷史劇就會大概瞭解一些,差別是呂哲有專門研究過。
他很認真的觀察過關於更卒的訓練,互相驗證後得出一個結論,秦軍十分依賴陣型,對佇列要求極為嚴格,那與學習過的操練方法和現代軍人練習踏正步其實是一致的。至於鼓舞的法子,從前一段時間的動員來看,只要結合環境再說到士兵們的心坎裡也不難。最難的是陣戰和謀略,雖然不靠譜,但是他動動嘴皮子還是沒問題的。
見其說得十分專業李良的態度又改變了,諾是說以前只是一種“這人好像對我有用”的淺結交,那麼現在就是“此人對我有大用”的深切結交心態。
李良直起腰桿,雙臂前伸,手掌向內九十彎度,再又保持恭敬姿態腰桿向前稍微傾斜一些,微微低著頭勤懇道:“請賜教!”
這個時候呂哲知道不能隨隨便便敷衍了,但是他無法一字不差的背出兵法啊,為難著表情顯得猶猶豫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李良看到呂哲猶豫的表情,做出十分理解的表情,這麼珍貴的知識誰願意與他人分享呢?
李良見呂哲停頓不願意再說,自己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