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2 頁)
人們還必須發現未來。當人們把時間看作是某種永恆的迴圈,未來只是迴圈圈上今天活動的延伸,甚至認為未來正在從過去的黃金時代向下巡迴‐‐在這樣的時代,關於未來的小說就毫無意義。只有當西方開始工&r;業革命,人們對未來才開始憂心忡忡;人們意識到,明天將大大不同於今天。這時,人們才會思考未來,並考慮種種選擇。例如,&ldo;我是留在這兒的農莊上呢,還是去伯明罕新開的紡織廠呢?&rdo;人們開始把未來看作是一個他們將要去生活的地方,那兒各方面都不同於現在;如果他們慎重思考,作出正確的抉擇,生活將會變得更美好。
亞當&iddot;史密斯於1776年發表《原富》,奧古斯特&iddot;孔泰在1830年從事社會學的系統化研究,而這兩個年代,與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緊密相關。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巧合。正是這些人首先考慮到了變革,並認為未來的條件將更為優越。
從文藝復興以來,技術上的新發明不斷積累;至18世紀中葉,積累激增,達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同時,對自然規律開始了系統的研究,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齊步前進。這一時期在歷史上稱之為&ldo;科學時代&rdo;。隨著科學時代的開始,科幻小說也開始問世。哥德式小說注入了像電力和醫學這類新的科學發明的養分。在1818年產生了瑪麗&iddot;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氣球的技術發明,催眠術等的科學發現,以及新的科學思維方法,產生了納撒尼爾&iddot;霍桑和埃德加&iddot;艾倫&iddot;坡的科學小說;埃德加&iddot;艾倫&iddot;坡這樣的作家、新的地理發現,以及技術發展輝宏的前景,又產生了儒勒&iddot;凡爾納《奇異的旅行》;查爾斯&iddot;達爾文和他的弟子t&iddot;h&iddot;赫胥黎,再加上科學教育,產生了h&iddot;g&iddot;威爾斯的科幻小說;埃德加&iddot;艾倫&iddot;坡、儒勒&iddot;凡爾納和威爾斯這些作家,以及電和無線電的新發明,產生了雨果&iddot;根斯巴克;而雨果&iddot;根斯巴克和通俗雜誌又在1926年產生了《驚異故事》科幻雜誌;約翰&iddot;坎貝爾以及在物理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破和其他學科的發展,產生了現代科幻小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實,我本人在科幻小說史《另一個世界:插圖世界科幻小說史》(1975)中都作了詳細的探討,這裡我就不再贅述了。
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變革;對社會變革的覺醒產生了科幻小說。技術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農民有機會進工廠工作,一天只需工作十二小時;技術的發達也有助於產生民族主義並為之提供武器和軍隊;技術也創造了,金錢,並使之廣泛流通,從而使金錢變得更有用。人們把原料轉化為能源,提高人類對環境的控制能力,改善人類的生活水準,並提供更好的衛生條件和藥物延長人的壽命。在西方,技術產生了對進步的信仰,而且使這種信仰幾乎成了一種宗教。
科幻小說是人類對變革的經歷在藝術上所作出的反響。人類開始前瞻,展望與現在不同的未來,展望更美好的未來。這種展望可以透過種種不同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透過一種新的文學樣式‐‐一種新型的小說。約翰&iddot;坎貝爾曾在《現代科幻小說》(1953)中說過:&ldo;小說僅僅是寫在紙上的夢。科幻小說包含了對技術社會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因為有些夢想是夢魘)。&rdo;
人類生活在技術社會的歷史僅僅一百來年,但科幻小說主要是在1900年之後才產生的。然而,追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