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李齊趙璉勸降士誠(第1/3 頁)
張士誠毅然決然地命人敞開糧倉,將糧食慷慨發放。與此同時,他還親自安撫百姓,鄭重宣告起義軍的目標僅僅是針對元朝那腐朽沒落的政府以及其中的貪官酷吏,絕不會將矛頭指向普通的百姓,讓大家儘可安心地安居樂業。
一時間,泰州城內喧囂熱鬧,那場景仿若正在歡慶第二個春節般喜慶祥和。
不得不承認,張士誠在治理地方和籠絡人心方面確實有著獨特的手段與非凡的才能。泰州城的百姓對他人人愛戴有加,個個都滿懷熱忱且無比恭敬地尊稱他為“誠王”。
那些從泰州西、北兩個城門倉惶出逃的官兵,其中僅有一小部分奔向了西面的揚州府,而大部分則是湧向了位於泰州城西北一百里開外的高郵府。
泰州本就屬於高郵府的管轄範疇,高郵府的知府李齊急忙召集了幾個帶頭的逃兵以瞭解詳細情況。當聽聞是私鹽販子張士誠起兵造反並且以驚人的速度佔領了泰州時,他瞬間意識到大事不妙,深感對自己的威脅著實不小。
於是,一方面他奮筆疾書寫奏摺上奏朝廷,表明自己欲招降張士誠的想法,另一方面則收留了泰州的敗兵,同時馬不停蹄地加強自身的城防建設。
然而,路途遙遠,朝廷的聖旨遲遲未能抵達。李奇心急如焚,坐立難安,生怕張士誠真的率兵攻打過來。於是,他找來一位與張士誠相熟的老鄉,讓其攜帶一封勸降書,匆匆趕赴泰州進行勸降。
其實啊,李齊是過分擔憂了,張士誠這段時間壓根就沒有考慮去攻打其他州府的計劃。他此時正沉浸在自己作為土皇帝的美夢中,開始在泰州推行他自認為對人民和執政者都大有益處的一系列政策。
鹽民出身而後成為鹽商的張士誠,對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困苦有著切身體會,他一心想要徹底根除元朝政府在對待窮苦百姓時的種種積弊。想法固然是好的,可時機卻顯然並不恰當,畢竟你這政權尚未坐穩,這般急切地推出治國理政的政策,又怎能行得通呢?
張士誠在剛剛攻佔泰州之時,便毫不猶豫地立即下令開倉放糧,不但開啟官倉以賑濟百姓,更責令那些地主豪紳們也要仿照此舉。
與此同時,他還嚴厲下令旗下的義軍沒收富家大戶的田地,並將之分發給那些沒有產業可供依靠的佃農們去耕種,並且規定頭三年無需繳納任何賦稅。
如此政策,雖然在當下看來確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實際上卻並不完全妥當——這無疑是觸怒了眾多有權有勢的富豪與地主階級,對於當時尚處於風雨飄搖、根基未穩的起義軍政權而言,絕非是什麼幸事。
在這關鍵時刻,張士誠的謀士李行素已多次向他闡明其中的利害關係,可奈何張士誠目光狹隘、鼠目寸光,始終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
就在這一天,張士誠的一個熟悉的老鄉帶著高郵知府李齊的勸降信來到了泰州。張士誠心中不禁一陣狂喜,感覺自己的好事即將來臨。
張士誠對李行素的建議毫不理會,但是對這封勸降信卻是格外重視。他多次召開頭領會議來討論此事,結果同意者寥寥無幾,這讓他十分不滿。
他一面修書一封讓老鄉帶回去,在信中表示自己是被奸人所陷害,實在是迫不得已才造了反,絕對不是對元朝的統治者有什麼意見,另一方面自己也積極做好了和談的準備。結果高郵知府李齊在還沒有接到聖旨的情況下,就擅自答應了張士誠的歸順朝廷同時保留他對泰州的統治權的和談條件。
在沒有接到聖旨之前,李齊也覺得擅自答應張士誠的做法有些冒險,於是他將這件事推給了行省設在揚州府的河南江北行省參政趙璉。
河南江北行省負責管轄揚州、高郵、淮安、滁州、和州、廬州、安豐、安慶、蘄州、黃州等地的事務,照理說趙璉也確實應該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