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世俗生活就是不斷向中心靠攏的過程(第1/2 頁)
暑假期間,審定的第一批德育專案只有八個,每個專案給以五萬元資金支援,讓學校用這錢搞活動,添置器材,加強培訓和實施。這一實打實的資金補助,讓還不積極,觀望的縣區有些坐不住了,從第二批專案審批開始,各縣區就特別積極。有些縣區為了進一步調動積極性,還在市局的資金補助之外,一旦專案被選上縣局還給予同等資金支援,這更加激發了學校的熱情。 於是很多學校都結合自身的地域特點、文化特點、學制特點,打造屬於自己的德育專案。 現實的講,這種改革讓德育工作不再是一刀切,不再是不顧實際的跟風。比如家長義工、志願服務等城市學校好搞,但鄉下學校不適宜,而識花草知世界這些,鄉下孩子易搞的,城市裡的學生卻不一定見到許多野草野花。面對這種更重實際的德育局面,也是市局想看到的。 所以,第二批專案的面更廣,數量更多,為此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領導小組,由主管基礎教育工作的副局長任組長,王科長任副組長,由愚同牽頭抓具體實施。在原有一名德育教研員和一名輔導員的基礎上又從下面抽調了兩名同志,更好的推進專案實施。 而所謂的推進,就是更多地下基層指導,針對專案實施的現狀,對專案進行評估,再改進再實施。 愚同發現,有些專案的確不錯,但地域特色十分重,不利於向全縣區、全市推廣,有的專案在一鎮之內實施挺好的,但也不宜全縣推廣,有的針對所屬縣的地域特點,在全縣推廣也好,可不適宜全市推廣。 面對這種情況,愚同就給王科長建議,把專案梯度化,分市級,縣級,鄉鎮級,校級四級梯度進行資金補助,既能保證專案更多地保持特色,切合實際,又能保證在更大範圍推廣時仍能產生好的效果。也就是縣區首先要進行稽核,市局會對縣級專案進行考察。王科長向領導彙報後,大家覺得不錯,就又發文如此安排。 愚同他們就更多地針對各縣區的縣級專案進行評估,而好多縣區為了使專案在市級評估中能勝出,會提前邀請愚同他們去指導、把脈,這一下子,愚同他們顯得就更忙了。從9月到10月兩個月時間裡,愚同基本上把十幾個縣區走遍了,從南北兩面的山區縣,到中間的平原縣,還見縫插針的走完市上幾個區。 每到一個縣,縣局也重視,少則看兩三個學校,多了要看五六個學校,每到一個學校去就得至少花半上午時間,也就更多的會在下面吃飯,而且總是挑當地最有名飯店、農莊、農家樂吃。吃飯時縣局的人加上他們,再有學校和基層鎮上的領導,一大群人。 每頓飯少不了喝酒,交流,一場下來,總得兩小時。而且越到基層學校,越把他們看得重,總覺得他們是市局來的,好煙好茶好酒招待。愚同也就不斷地與人吃飯、交流,手機上的熟人電話也就不斷增加。 每去一回,回來時包裡就是不少好煙好茶,還有大包小包的特產禮品。愚同過去到下面時也收禮品,可更多的是逢年過節時才有,可到市局工作後,特別與大家熟悉後,這飯局和禮品就沒有斷過,基本上每週都有。 有時即使不下縣,下校,可他們也會到市上來,來時少則幾包煙一盒茶葉,多則又是它們的什麼特產、名吃、手工藝品。再加上教育上的事就一直不斷,什麼轉學呀,休學呀,弄個什麼證書呀,評個什麼獎,想同孩子老師坐坐呀,想請個什麼家教呀,想升個職稱什麼的,總有事,所以這飯局禮品倒成了一件讓愚同頭痛的事。 好多飯吃的,連愚同都稀裡糊塗,不知誰請的客,不知為什麼事。就在這種吃吃喝喝,禮來禮往中,愚同不由會想,自己這都是吃的誰的飯呀?拿的是誰的禮品?抽的是誰的煙?除了那些明確為私事的請吃外,一般的請吃你具體會看到某個人去結賬,但結賬的人不一定是出錢的人,出錢的人也不一定是用自己的錢,更多的只能是學校的、國家的。 但放在基層的縣區學校來看,這錢花的並非不正當,是為學校利益,是為學校發展,是一種公務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