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5 頁)
主。無主之國,逆順相功(攻)。伐本隋(隳)功,亂生國亡。為若得天,亡地更君。不循天常,不節民力,周遷而無功。養死伐生,命曰逆成。不有人戮,必有天刑。逆節始生,慎毋□正。。。。。。”
隨著孫為民的起法,朱厭們漸漸的平靜了下來,一個個如痴如醉的聽著,就如同著了魔一樣,也顧不上攻擊子良幾人了。青睿一看朱厭們停手了,也馬上呼喊子良和裡白停手,儘量不去打擾孫為民起法。三人收手而回,靜靜的看著眼前的奇特景象,做著戒備。
只見,四下裡站滿了白頭紅腳的朱厭,一個個都老老實實的站在那裡聽著孫為民‘論道’。而孫為民就像是古之聖賢開壇講法一般,‘亡論’之理侃侃而出,越說聲音越大底氣也越來越足了。
孫為民起的正是《黃帝四經》中的‘亡論’,講的是天下興亡之理,起篇就是‘始於文而卒於武,天地之道也’,說的就是刀兵之災為亡國之兆。接下來說的無非是些論國之道,細數亡國之君的罪責等等。說:一個國傢俱備了六種悖逆的現象而形成的六種危險和危害,這個國家就會滅亡。一個國家出現了肆意懲罰殺戮三種無罪的人的情形,這個國家就會瀕於死地,這是因為廢弛法令的國家必然滅亡無疑。一個國家出現了三個方面者壅塞不通的情況,就會喪失國土,更換君主。一個國家的君主具有三種惡德的話,就會自己招來禍殃。君主驕溢,必被戮而死;臣下驕奢,必有就刑之殃。
說的就是‘六危’、‘三不辜’、‘三壅’、‘三兇’等亡國之象。(有興趣的朋友去看看,這裡就不說了,太多了)
孫為民起法講‘亡論’可以說是對症下藥,這朱厭盤踞本就是一種預兆,預示著大亂將生,國之將亡。可以說是在給世人傳達一種‘暗示’,闡述亡國本為天意之理。其實,古代的時候但凡亡國將起,必有‘天兆’降世的傳說。《三國演義》第一回也不是有青蛇入宮,蟠於椅上,地震海嘯,雌雞化雄之兆嗎。所以,孫為民他們撞上的‘朱厭行兵’,只是‘天兆’之一,預示著姬姓天下氣數已盡。
‘亡論’是《黃帝四經》中的一篇,說的正是興亡本為天意之理。經孫為民起‘論道’之法道出,也算是承了天意,達到了‘天兆’示警之意,自然就化解了‘朱厭行兵’之兆。說白了,就是用‘亡論’來代替‘朱厭行兵’,表達‘天兆’之意。
這《黃帝四經》可是大有來歷。起源於戰國,盛行於西漢初期的“黃學”即指這《黃帝四經》,曾是百家學術奇%^書*(網!&*收集整理之一。分經法九篇:道法、國次、君正、六分、四度、論、亡論、論約、名理。‘大十經’一十五篇:立命、觀、五正、果童、正亂、姓爭、雌雄節、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順道、名刑。這是一部已“治國之本”為論的書典,書中所載,傳是軒轅黃帝所述故有“黃學”之名,意為軒轅黃帝的思想。被後世稱做為是軒轅黃帝存在的依據,而不再是傳說人物,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這個問題有待考證,只是一方觀點)
《黃帝四經》曾在歷史長河中險些失傳,事起漢武帝從董仲舒之言‘廢除百家,獨尊儒術’。當年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未將其記錄其中,可見當時‘廢除百家’之勢已不可擋。致使黃學被漸漸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數千年中世人只知其名,而不見其貌。直到1973年才重現天日,出土與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可以說實屬幸事,差點就徹底消失。
“刑名已定,逆順有立(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後參之於天地之恆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而無遺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謂)有道!”隨著孫為民的‘亡論’之法言畢,道破了天下將出世新天子,將‘天下化之,之謂有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