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竇妙(四)憂憤離世(第3/4 頁)
美的容顏也變得憔悴不堪。
日子在痛苦和煎熬中一天天過去,終於,在初十日(7 月 18 日)這一天,竇妙再也無法承受內心的痛苦和折磨,憂鬱成疾的她,帶著對母親深深的思念和眷戀,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的離去,如同夜空中一顆流星的隕落,令人惋惜不已。在那個充滿權謀與爭鬥的宮廷之中,竇妙最終在親情的缺失和內心的痛苦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又一個悲劇。
都說逝者如斯。可是,這些擁有著強大勢力網的宦官一黨,對於已近離世的竇妙,還是耿耿於懷。
宦官們始終對竇氏,心懷深深的怨恨,這種怨恨猶如燃燒不盡的火焰,時刻侵蝕著他們的心靈。於是,他們竟做出了極為惡劣的舉動,用簡陋的衣車,裝載著竇妙的屍體,將其放置在城南的市舍之中數日之久。
在這期間,曹節、王甫這兩個心懷不軌之人,還妄圖僅僅以貴人的禮儀,來安葬竇妙。他們的心思可謂惡毒至極,企圖藉此進一步打壓,竇氏的尊嚴和地位。
然而,漢靈帝心中仍然念及竇妙,當初迎立自己為帝的恩情。他感慨地說道:“太后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雲:‘無德不報,無言不酬。’豈宜以貴人終乎?”漢靈帝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竇妙的尊重和感激,他深知竇妙對自己皇位繼承的重要性,不願意讓她在死後,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曹節見狀,又心生一計,提出將竇妙葬於別處,並讓馮貴人配享桓帝。這一建議無疑是對竇妙的又一次侮辱和貶低。
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漢靈帝為此詔令公卿們舉行會議,共同商討竇妙的喪葬事宜。這場會議充滿了緊張和爭議,各方勢力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和觀點據理力爭。而漢靈帝則在眾多的聲音中,努力尋求一個能夠公正對待竇妙的解決方案。
太尉李鹹彼時正因重病纏身而臥床休養,然而,即便身體極度虛弱,他仍懷著堅定的決心,對身旁的妻兒鄭重說道:“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他的話語雖然氣若游絲,卻飽含著無比的堅決和剛毅。
在那場至關重要的會議之上,廷尉陳球挺身而出,慷慨陳詞:“皇太后出身於盛德良家,以母儀天下之姿,統領萬民,宜配先帝,這是毫無疑問之事。”他的聲音洪亮而有力,迴盪在整個朝堂。“
皇太后自在椒房之時,便展現出了聰明睿智的母儀之德。然而時運不濟,遭遇諸多艱難險阻,卻能毅然援立聖明之主,承繼宗廟之業,其功勳卓著,意義至重。先帝晏駕之後,又因遭遇大獄,皇太后被迫遷居至空宮之中,不幸早早離世。其家族雖獲罪,然此事絕非太后之過。今若將其別葬,實在是辜負了天下百姓的期望。況且那馮貴人之冢曾經慘遭發掘,其骸骨暴露於荒野,竟與賊人的屍首並列,魂靈遭受汙染,況且她對國家並無功績,又怎能配得上與至尊先帝合葬(指馮貴人曾被盜墓姦屍,不宜再配享桓帝)!”陳球越說越激動,面色漲紅。
接著,他又繼續說道:“陳(陳蕃)、竇(竇武)既已蒙冤,皇太后又無故被幽閉,臣每每念及此事,便常常痛心疾首,天下之人亦為此憤恨慨嘆!今日在此陳言,即便退下之後遭受罪責,也是臣一直以來的心願!”他的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李鹹以及公卿以下的眾人聽聞,皆紛紛表示贊同。然而,曹節、王甫依舊固執己見,他們舉起先前那些獲罪的漢朝皇后之例,試圖以此為據,爭執竇氏身負大罪,不宜與先帝合葬。
李鹹聽聞,毫不退縮,再次上疏,一一予以駁斥。他在疏中尖銳地指出:“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曾親嘗稱制之權,並且援立聖明之主,使得皇祚得以光隆昌盛。太后將陛下視為親子,陛下豈能不以太后為母!子無黜母之理,臣無貶君之由,應當將太后與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