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對抗孤獨(第1/1 頁)
每個人都有自己孤獨的一面,每個人面對孤獨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人是社會性動物,孤獨是人類的自然屬性。但有人畏懼孤獨,有人卻享受孤獨就好像有人害怕夜的黑,有人卻享受夜色闌珊。
賈平凹說:“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偶爾作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人之所以會去追求社會認同,甘願放棄個性、遵循共性,正是我們天生不能孤獨的屬性所決定的,但強者總是逆道而行,在孤獨中醒悟,在獨處中覺醒後做出傲人業績。
這就是說,當人們過於追求社會認同,完全放棄自我時,便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變成隨波逐流的盲從者。
人一旦盲從,個人的獨特性和創造性被打壓,社會也變得缺乏多樣化和進步的動力。
因此,我們應當在適應社會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的頭腦,找到自身價值與社會認同的交叉點。
關於孤獨問題,克里希那穆提,這位來自印度的偉大哲學家,他的觀點如同一股清泉,流淌過我們心靈的深處。
他指出,人們之所以熱衷於讀書、娛樂、交友、戀愛以及婚姻等各種活動,實際上都是為了分散注意力。同樣地,人類創造出宗教、信仰、工作、活動、興趣、愛好、權力和金錢慾望等諸多事物,也都是出於對分心的追求。那麼,究竟是什麼需要被分散呢?答案是孤獨的心。人們害怕無所事事,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受到孤獨。
而這種孤獨感又會引發無盡的焦慮、恐慌和不安。只要生命存在,孤獨所帶來的焦慮、彷徨、未知和慌亂就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徘徊。這些情緒如同陰影一般,緊緊跟隨著我們的腳步,讓我們無法擺脫。
其實,無論人們如何竭盡全力地去躲避孤獨,孤獨感卻始終如影隨形般伴隨著我們,貫穿於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若非要對其加以描述,孤獨宛如靈魂的影子一般,越是光明的所在,影子便愈發深沉。倘若我們的文化能夠積極地認同人類對於孤獨的恐懼這一特性,那麼孤獨感將會如同飢餓、口渴與性慾一般,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並獲得合理的滿足。畢竟,我們深知飢餓、口渴以及性慾恰好是人類快樂的源泉,將它們視為如同穿衣吃飯一般正常的需求。同樣地,當我們認同孤獨感時,它也能為人們帶來無盡的人際社會愉悅與滿足。
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鼓勵人從家庭(群體)分化出來實現個性獨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戰孤獨感的事。不過個性獨立並不意味著人不再害怕孤獨,只是把從屬物件從家庭轉移到事業、社會、愛情。如果沒有文化的干擾,在自然狀態下,熱衷於孤獨體驗也許是人獨特的精神享受。但:()即將退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