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修至聖九神通盡,立地抽身問蒼冥(第1/3 頁)
人生之初,混沌未闢,心猶白紙,未染塵埃。
稚子之懷,純真無邪,於萬物皆抱好奇之志。
遇物則驚異心生,聆音則喜怒盈懷。
好奇之心,充盈於內;探索之志,發於外間。
凡目之所觸,耳之所聞,無不欣然嚮往,興致勃然。
世間百態,皆足以引起其盎然之趣。
此乃人與生俱賦之好奇心也。
由是心之驅策,漸次修學認知,摹仿萬物,於世成長,以識天地之浩瀚。
於斯過程,爾等樂享其中,心馳神往,其樂無邊。
細究本原,此初生之好奇心,實乃戲玩之心也。
長者皆謂童子貪玩,然於童子而言,此即為其生涯之樂,真諦所在,此即其人生也!
童子之心,不思煩憂,隨心所欲,言由衷發,行隨意至。
及乎成長,乃需審慎權衡,顧慮紛紜,融身規矩之中,形變而初態不再矣。
先天之靈韻,漸已渺然無存。
及至成長成熟,雖有所得,然終難更進一步。
物壯則老,漸趨衰朽,靈消魂寂,悵然失其本真,復歸於塵土。
於爾等百十年生涯之中,所覽天圓地方之景,實與井底之蛙所見之界,相去未遠,未見其有大進也。
此非生命之哀,乃作繭自縛,畫地而牢。
制定規矩繁多,且常使死規成為生者之桎梏,迫其赴死;
甚或堂而皇之,假借大義,利用死規以壓迫生者,且美其名曰遵守禮制,遂有使死規壓迫生者之正當理由矣。
此亦為無窮凡則世界眾生恆居於凡九之下,往復迴圈而不得超脫之因。
蚍蜉朝生夕死,而此等凡則世界較於宙域之浩渺無垠,或猶不及蚍蜉之生命瞬息。
然終為有靈智之生靈,與蚍蜉相較,此乃本質之別。
造化所生之活性,雖細微亦能為其所居之宇宙,增添些許生機。
然每至凡則宙年,活性漸逝,更有幽隱之物暗中竊取。
即便未遭此暗竊,若此宇宙於五十凡則宙年之內,未能晉階至法則之界,升入法則宙域,則此凡則宇宙終將耗盡其活力,復歸坍塌寂滅之境。
屆時,其間所有生靈,亦將隨之化為虛無。
故天地與生靈同,皆有壽命之限。
然諸多凡境之生靈,終其一生,乃至永生永世,皆莫能知、莫能見也。
於天地崩頹毀滅之刻,若其中有生靈雖有修為,然其境界未至聖九,則亦必隨天地而共歸於寂滅之境。
修至聖九神通盡,立地抽身問蒼冥,方有超脫舊宇之機。
如此,則於原宇宙天地崩毀之時,可逃劫數,保全性命。
雖得幸免於難,得以存活,然其生養之天地已崩,本根不存,則更求進益之機,亦隨之而微乎其微,渺茫難尋。
是以眾聖九者,皆竭智殫力,謀策以救其本生之天地,欲免其速毀,或稍緩其崩期,俟至超脫神通天之後,再任其存亡之運。
聖九圓滿之士,合神通以擬偽法則,立身於原地,運心域以通達神通天與法則天交匯之所,啟闢天路,攀登天梯,一步一問,一步一合。
於此漸進之中,一身之神通漸次融合,化為法則。
專修一神通者,未足以至此境;唯全才之士,方能臻此。
或有能憑劍道以通天地者,然其所通,亦僅於神通天內徘徊,終難逾越神通天之限。
蓋因萬物並育於天地之間,皆循相生相剋之理,孤道難以恆久。
或有士修一神通,卓絕無雙,威勢凌雲,自以為能破神通天之界限;
然彼殊不知,神通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