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拜祭奶奶(第1/2 頁)
靜中藏了一個爭;忙中藏了一個亡;
禍中藏了一個口;穩中藏了一個急;
忍中藏了一個刀;而家中藏著一個“人”。
如果從字面形象上分析,“家”字就由“宀”和“豕”兩部分組成,其中“宀”象徵著房屋,而“豕”代表著豬。在古代,由於居住條件相對簡陋,許多家庭選擇飼養豬隻,因此,“家”字形象地描繪了一個擁有房屋和豬的地方,即我們熟悉的溫馨家庭。此外,“家”字中巧妙地隱藏了一個“人”字,觀察“宀”下方的“豕”,若將其橫過來看,其形狀頗似一個彎腰的人?。
土生土長的家鄉對繼不凡來講太過陌生,他現在都不大清楚什麼是家。
對於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有房子不是家,房裡有人才叫家。住在房子裡的人又說,豪宅不叫家,宅裡有溫暖才叫家。
家的定義很多,一磚一瓦不叫家,有情有愛才叫家;家中有歡樂才叫家,家中有家人才叫家;老爸是山,老媽是水;老公是路,老婆是家;兒子是樹,女兒是花;幸福的家就是靠著山,伴著水,順著路,回到家,守在樹旁,守著鮮花,伴樹成長,靜待花開,這就是家!
有的家是家,有的家卻是為了成就人家而成家 。
如果說在心底繼不凡還是有家的,那家頂多算是份責任,這麼多年他還是始終不願意原諒父母對自己做的那些不公。
在鎮上買上錢紙、香、蠟燭、鞭炮、煙花,接著繼不凡便帶著予兮來到奶奶墳前。
“奶奶,孫兒不孝,這麼多年都沒來看您。原本想著過去就能見到您,看樣子是又要食言了,孫兒還帶了孫媳婦來,她叫予兮。”墳前繼不凡磕了四個頭。
90年代,很多人都是爺爺那一輩人帶長大,繼不凡也是這樣。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他吃了很多苦,去鎮上撿過煤炭,去親戚家被趕出門,上學被其他孩童當成欺負的物件,雖然生活很苦,但奶奶對他很好,一點委屈都不讓繼不凡受。
同鄉的人只要欺負繼不凡,奶奶會去他家罵上幾個小時,而且一罵就是幾天,除非奶奶不知道情況下除外。
繼不凡從小就希望自己能像別人孩子那樣,有人疼,有人愛,可惜的是父母在他未記事起就帶著弟弟出了遠門。
直到父母帶著弟弟回來,他以為自己終於有父母疼,有父母愛。
可惜現實和他想象的不同,父母是那麼陌生,弟弟是那麼恃寵而驕,只要弟弟犯錯,最後捱打的都是他。
捱打的原因很簡單,你是大哥,你沒管好弟弟,不打你打誰。
那時的繼不凡想說“我才比我弟弟大一歲多,況且他長的比我還高,我哪管得住。”可他不敢說,因為一說又要再次捱揍。
在農村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理多數都是發洩情緒,所以這也教不好,那也教不好,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這句話在繼不凡身上完美體現出來。
特別是有回弟弟惹大禍,繼不凡被父親打個半死,而媽媽就在一旁望著,繼不凡不知道媽媽有沒有想過上前來阻止。
無因喜以謬賞,無以怒而濫刑,原本和父母就沒多少感情,這一打徹底讓繼不凡轉變為另一種性格,再加上奶奶去世的事。
奶奶墳墓前,繼不凡跟予兮講起當年的心結。
【十多年前】
“誰讓你回來的?不是都給你說不用回來。”
“親奶奶去世,做孫子的難道不應該回來?”
那是十幾年前的一個晚上,繼不凡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父親頂嘴。
在他剛到家就看見老父親和幾位伯伯正在商量奶奶明天上山的事。農村的老人去世後會挑選日送死者上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