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始懂得分辨是非善惡,於是他們再也無法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園,只能出來受苦。
有許多人認為他們因違背神的旨意,所以會吃了那顆禁果,帶著原罪繼續繁衍生命。可是,我在《聖經》的《創世記》裡卻看到另一層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類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那個果子帶來了所謂的聰明才智,而人類受苦和煩惱的根源,則來自於我們的好壞對錯、是非善惡的觀念。
在中國也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有一個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後來有人稱他為“老子”。老子一輩子生活在自然當中,是個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據說他活了一百六十歲。有一天當他出關,正要走出關口時,被守衛認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於是希望他能留下一些話。
老子向來執著“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認為“道”是不可說的,世界的真相只要一說出來,便失去了它真實的面貌。可是,最後這位守衛的誠心打動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個字,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道德經》的來源。
在《道德經》裡有一句話,那就是“大道廢,有仁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尋回到子宮裡的感覺,因為在那個地方,我們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從母親那裡得到生命的資源而存在,並且獲得滿足。
當我們存在於母親子宮內時,絲毫沒有“我”的感覺和意識。我們和整個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沒有分界線,是那麼自然、簡單地存在著。然而當離開母體的那一剎那,我們卻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識,五官開始發揮功能,開始與外面的世界接觸。每一個接觸、每一個訊息使我們開始有了感覺,感覺到自己和這世界是分開的,而且認為“我是個單獨的個體”。這時,“我”和“存在”兩個名詞便進入了意識層面,分別心、差異心、我執也在這一剎那在這個意識裡開始萌芽。從此,我們離開了天堂,來到人間受苦。
不論是基督教裡所謂的“原罪”,或是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執”、“分別心”、“差異心”,以及心理學上的“意識”、“存在”和“我”等等,都是相同的。意識是如此寬廣,它和宇宙一樣無垠。透過五感,我們的意識也不停地滋長、擴散著。大量的意識逐漸累積,有些在日後甚至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或者無意識之中。
每一個人在這世上都經歷到他獨特不同的經驗,就如同在這世上沒有兩朵完全相同的花、沒有兩個相同紋路的貝殼、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相同的一樣,我們每個人學會了不同的仁義禮智,不同的是非善惡,於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開始了,就像是《創世記》中所言,我們開始了受苦的一生。
原罪(2)
當我們和身邊的人相處時,如果對方所學得的仁義禮智和我們相同,我們和他就能相處愉快,成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換言之,當我們所學的觀念和對方完全不同時,由於我們無法拋開對“我”的執著,於是,我們會試著想去改變環境或改變他人,讓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時候他人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得開始受苦,和環境、他人之間也開始有了許多衝突與對立。
在自己的內在深處,我們另外又為自己建立了一個是非對錯的選擇。“我”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好的;我必須是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是對的;除非不去覺察,渾渾噩噩過日子,否則當我們意識發揮功能,看到自己所為所行,和生命深處的“我執”不同時,便開始自責。
至此,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難道一個人懂得是非善惡、好壞對錯是不對的嗎?我也曾經一直依存在好壞對錯、是非善惡裡;我也曾經非常害怕脫離自己認為是好的、對的“自己”;我擔憂如果人類的生活沒有一個準繩,那麼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