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歐洲風雲(第1/2 頁)
中亞的勝利讓張宇和東方共榮聯盟暫時穩固了他們的西北防線,但歐洲的局勢卻日益緊張。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和法國,開始意識到東方共榮聯盟的崛起對他們全球霸權的威脅。儘管張宇一直避免與歐洲列強正面衝突,但隨著聯盟勢力的擴充套件,衝突似乎變得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張宇透過系統密切關注歐洲的政治局勢。他發現,雖然英國和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強大的殖民帝國,但歐洲大陸內部的矛盾卻越來越尖銳。德國統一後,逐漸成為歐洲大陸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是普魯士軍事傳統的延續,使得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英國對德國的崛起感到不安,而法國則一直對普法戰爭的失敗耿耿於懷,渴望復仇。
張宇明白,歐洲的複雜局勢正是他與西方列強博弈的最佳時機。如果能夠利用這些內部分歧,東方共榮聯盟將有機會削弱西方列強的全球影響力,為大清及其盟友爭取更多的戰略空間。
德意志的邀請
就在張宇考慮如何應對歐洲的複雜局勢時,一封來自德意志帝國的邀請函送到了紫禁城。德皇威廉二世對大清的崛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提出希望張宇能夠派遣特使前往柏林,就兩國的合作展開深入討論。
張宇意識到,德國此時向大清伸出橄欖枝,顯然是看中了東方共榮聯盟的潛在力量,特別是希望透過大清牽制英國在亞洲和中東的擴張。張宇決定接受這一邀請,派遣一支由頂尖外交官和軍事顧問組成的代表團前往柏林,探討兩國之間的可能合作。
代表團的出訪受到了德國方面的高度重視。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大清的使團,並且在會晤中明確表示,德國願意與東方共榮聯盟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特別是在經濟、軍事和技術領域。
張宇透過系統對德國的國力進行了一番評估後,認為與德國的合作不僅可以進一步打擊英國在亞洲的勢力,還能夠為大清帶來先進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於是,他指示使團與德國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包括技術轉讓、軍事培訓以及雙方在中東地區的共同防禦條約。
暗流湧動的英法
然而,張宇的這一步棋很快引發了英國和法國的警覺。英法兩國雖然在表面上維持著和平,但私下裡已經加緊了對大清的針對性部署。英國尤其對大清在中亞的擴張感到不安,因為這直接威脅到了英屬印度的安全。
英國首相不願看到大清與德國的結盟進一步壯大,於是開始在印度洋和南海地區加強海軍部署,並加緊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張宇早就注意到英國在遠東的動向,他透過系統密切跟蹤英國艦隊的調動,同時指示東方共榮聯盟的成員國加強沿海防禦,尤其是在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地。
與此同時,法國也在中東地區採取了一系列針對大清的行動。法國企圖透過在埃及、敘利亞等地的影響力削弱東方共榮聯盟的擴充套件,並試圖拉攏當地的部落首領,與大清的盟友對抗。對此,張宇透過系統制定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加強與中東盟友的情報合作,打擊法國在該地區的間諜網路。
聯盟內部的隱患
雖然張宇在歐洲的外交博弈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他並沒有忽視東方共榮聯盟內部的隱患。隨著聯盟的壯大,各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分歧逐漸顯現,尤其是在資源分配和文化融合方面,不少國家開始對大清的主導地位產生不滿。
在一次聯盟的高層會議上,張宇的幾位重要盟友對如何分配聯盟內的經濟利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中東和東南亞的成員國認為,聯盟的資源大部分被中國和東亞國家掌控,而他們在聯盟內的地位和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
面對這種局面,張宇不得不透過系統迅速調整聯盟的經濟政策。他提出了一項新的資源共享計劃,旨在透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