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危機中的轉機(第1/2 頁)
隨著前線戰報頻傳,張宇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儘管夜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張宇心裡清楚,這不過是對日軍的暫時遏制。他不僅要繼續加強邊境的防禦,還必須藉機提升大清的綜合國力,以應對接下來更為激烈的戰爭。
幾日後,前線再次傳來訊息:日軍在得到增援後已重整旗鼓,正集結大批兵力準備反撲。張宇意識到,面對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對手,他需要一個足夠強大的同盟來對抗日本的勢力擴張。
建立外交聯盟
張宇在內閣會議上提出了外交聯盟的計劃。他向眾臣道:“日本不只針對我大清,它的擴張會威脅到整個東亞的和平。我們必須未雨綢繆,聯合那些也深受日本威脅的國家,形成聯盟,以增強我們的實力。”
禮部大臣沉思片刻,隨即拱手道:“陛下,若能拉攏外邦為盟,確能緩解我大清的壓力,但請問陛下打算與哪些國家結盟?”
張宇目光炯炯有神,答道:“朝鮮、琉球以及西方列強。尤其是朝鮮,早已在日本的覬覦之下。只要我們聯合起來,就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共同抵禦日本的進犯。”
於是,張宇迅速命令禮部派遣外交使團前往朝鮮,同時加緊與西方列強進行秘密談判。他清楚地知道,想要與這些國家達成協議絕非易事,但當前形勢不容耽擱。他將日本的擴張意圖分析成具體的威脅,並詳細列出大清在資源與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向各國展示結盟的必要性。
幾個月後,張宇得到了回報——朝鮮同意與大清結成同盟,共同抵禦日本。西方列強雖然沒有明確表態,但也承諾在必要時對大清提供支援。這一同盟的形成極大地增強了大清的外交底氣,給了張宇更強的信心。
調整戰略,內外兼修
張宇不僅關注外部的外交策略,還意識到大清內部的經濟基礎必須更加穩固,才能在接下來的戰事中維持足夠的資源供給。他召集內務府、工部和戶部的大臣,指示他們加快振興經濟的各項政策。
“各位愛卿,戰爭不是單靠兵力取勝,更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要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願意支援朝廷;要讓工商業蓬勃發展,為我們提供充足的財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支撐住我們的戰事。”張宇語氣深沉地說道。
內務府大臣恭敬領命,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紡織業、手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張宇還特別支援一批商人赴西方學習先進的工藝技術,並鼓勵他們在本地開辦工廠。他甚至向系統諮詢先進的生產方式,吸收現代化的工藝改造舊有的軍備製造流程。
系統適時給出建議:“宿主,建議您採用流水線的生產模式,以提高軍用品的產量。此外,可在各地試點現代化作坊,並鼓勵民間手工業者投身軍工生產。”
張宇點頭,將系統建議逐一付諸實施。他設立了國家生產中心,集中生產軍需物資,並在主要產糧區開辦軍糧儲備倉,確保軍糧供給充足。很快,各地的兵力和軍需物資都得到了極大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
系統獎勵與進一步增強
隨著多項措施逐步奏效,系統再次發出提示:“宿主,您成功將經濟基礎與軍備結合,獲得獎勵‘戰備全面提升’。目前軍隊士氣增加20%,物資充足度提升30%。”
張宇露出一絲微笑,這一進展讓他更加堅定了改革和戰備的信心。他向朝堂眾臣宣佈:“我大清不再是以前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即便日本來犯,也絕不畏懼!”
朝廷上下士氣大振,許多官員紛紛效忠誓言,願意竭力為國家而戰。
邊境告急:戰役即將打響
正當朝廷各項措施順利推進之際,邊境再度告急——日本軍隊再度增派兵力,集結在邊境,準備發動大規模進攻。張宇聽聞,立刻調遣鐵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