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引路(第1/3 頁)
河東孟氏,赫赫百年顯族。
但,相較於其他百年士族,河東孟氏的家族命運則有些特殊。
提起如今的河東孟氏,便不得不追溯魏朝那落滿黑灰戰火餘燼與沉沉森白骸骨的歷史。
曾經的魏朝承漢室天下,坐擁中原十三州,四方胡蠻,莫不臣服。
但在第五任皇帝魏愍帝意外崩逝後,新君年幼,主少國疑,八方親王相繼問鼎,並各引北方胡族為援,兵燹逐起,釀至五胡亂華之禍,進而神州陸沉,中原蕭條,白骨塗地。
大批士族率宗族、鄉里、賓客、部曲,南渡江左,以避禍亂,史稱衣冠南渡。
其中琅琊王氏與河東孟氏護幼主南下,先駐永嘉,後定都臨陽,重建政權,並以淮水、長江為防,以御北胡。
時魏朝所據疆域,不過揚、荊、江、湘、交、廣、豫、徐八州而已,國土淪喪,故土難返。
在此過程中,自然屬琅琊王氏與河東孟氏兩族厥功甚偉。但,比起當時琅琊王氏幾乎舉族南下的情狀,河東孟氏還遺留大量宗族、部曲於長安,以守魏室宗廟,後皆為胡族所害。
是故,河東孟氏便不敵琅琊王氏,初顯衰勢。
後孟聿秋的父親征西將軍在收復益州之戰中戰死,孟聿秋的母親追隨而去。
河東孟氏之樑柱於朝夕之內毀塌,再無人執權柄,一時淪為衰門,各士族紛紛避之不及。
而當時,孟聿秋年才十五,上有一姊,下有雙弟——一垂髫、一襁褓,可謂門庭慘悽。
眼看河東孟氏將如滾滾東水般去而不返,孟聿秋以他尚且稚嫩的雙肩,再度撐起了河東孟氏的榮耀。
次年孝出,孟聿秋入仕,先後歷秘書郎、臨川內史、會稽內史、江州刺史、侍中,再到如今以右相之尊掌尚書權柄,所費不過十三年而已。
河東孟氏,也再一次躋列第一流士族。
孟聿秋過人的政治才能、卓爾的才學品行、超拔的處世之智都可見一斑。
——確實是最值得“拉攏”的權貴,原主的選擇倒是沒錯,謝不為想。
只可惜,用錯了方式。
孟聿秋的長姐本與潁川庾氏早有婚約,但在孟聿秋的父親戰死後,潁川庾氏便退了這門親事。
後在謝翊牽線之下,孟聿秋的長姐嫁給了謝楷、謝翊的堂弟,也就是謝不為的堂叔謝寧為續絃。
原主便藉著這層關係,故作熟稔地去接觸孟聿秋,也許是因孟聿秋為人太過和善,即使面對的是已然聲名狼藉的原主的糾纏,也能始終落落禮對,不露任何不耐或厭煩。
但原主並未察覺到這是孟聿秋本身的待客之道,相反,還以為孟聿秋已是同意與之相交,便天真地將所有打算和盤托出,還對孟聿秋許諾道,若是他為謝家主,定為河東孟氏之輔弼,屆時兩族榮辱興衰皆為一體。
孟聿秋沒想到原主竟有此“志”,只能婉而拒之,但也並未將原主的想法宣私於眾。
在謝不為看來,孟聿秋的態度已足夠明瞭,孟聿秋此人,是絕不可能為原主所用了。
但不知怎的,原主還是不肯放棄。
當年孟氏暫衰之時,被退親的不只有孟聿秋的長姐,還有孟聿秋自己也為清河崔氏悔婚。不過,孟聿秋並未如他長姐般再尋親事,而是一直獨身至今。
如此也算罕事,流言揣測自然不少,各種說法皆有,又因魏朝權貴之中,好男風之事實在稀鬆平常,故與太子一般,孟聿秋也未逃過斷袖分桃的傳言。
原主顯然信以為真,竟然尋著機會向孟聿秋自薦枕蓆。孟聿秋自然沒有接受,且顯不悅,不過,還是壓下了此事,只教人將原主送回謝家後,將此事委婉地告知了謝翊。
謝翊初聞大驚,匆匆歸府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