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江湖的文人雅士,盡情揮灑精神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但是身為相門公子,康熙皇帝身邊的侍衛,對納蘭而言,這個理想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極度苦悶中,與漢族文人雅士的傾心交往和心靈默契成了他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納蘭的真摯和信任,打動了一批批漢族文人,也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友誼佳話,在他和朋友之間,究竟發生了哪些感天動地的友情故事呢?
談到納蘭的詞,最感人的是他的情感。不單是愛情,還有友情。他有一批莫逆之交。這些好友中,相交最重要的是顧貞觀。今天或許覺得陌生,當時他的名氣不在納蘭之下,比納蘭大十八歲,在納蘭沒成年前,已名揚海外。當年考中舉人第二名,做國史館典籍的官,負責編歷史。這人有個性,在康熙十年,毅然辭職,過江湖文人的生活。這一年納蘭十七歲,進入國子監,與顧貞觀擦身過。到納蘭四十歲時,他們才見面,相見恨晚。顧貞觀人品與才華讓納蘭相見恨晚,還有納蘭對待朋友的態度,有四大特點:一是真誠,這是必要條件,表現在哪裡?有故事,康熙十五年,二人結交不久,納蘭知道他喜歡浪跡,想要留他在身邊,他於是決定,在明珠相府中開闢出一塊地,專門蓋了幾間茅草房。邀請顧貞觀來長期居住。納蘭還專門寫了詞來邀請:“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可學得,海鷗無事,閒飛閒宿?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塵土夢,蕉中鹿。翻覆手,看棋局。且耽閒滯酒,消他薄福。雪後誰遮簷角翠,雨餘好種牆陰綠。有些些欲說向寒宵,西窗燭。”想自由自在地相親相近,飛來飛去。這足以看得出真誠。顧貞觀評論說, “嗚呼吾哥!其敬我也不啻如兄,其愛我也不啻如弟”。
二是信任,再看兩個小故事。一是納蘭拉兒子到顧貞觀前面,說這是你親侄子,跟兒子說,顧伯父就是你親伯父。在他眼中,顧貞觀是比親兄弟還親的兄弟。二是納蘭將詞作交給顧貞觀整理出版。把創作看作生命的文人,將作品交給別人出版,不亞於託孤。“憑君料理花間課,莫負當初我。”顧貞觀沒有辜負他, 《飲水詞》出版。三是純潔。這種程度像小孩子一樣,不虛偽不掩飾。看納蘭在二十二歲時寫的一首詞:“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卅l土,誰會成生此意?不通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間?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生緣,恐結在他生裡。然諾重,君須記。”最讓人看不懂的是身份懸殊,納蘭不但沒有老奸巨滑,反而純潔得像個孩子,不在乎身份差異,面對眾人的議論冷笑置之而已。友誼的純粹是最重要的。再看這首詞的開篇是“德也狂生耳”,我也是狂傲的人。貴族門第不過是汙濁之地而已。用了典故,魏晉時期的阮籍,可以翻白眼與青眼,喜歡的就青眼相加,對小人就白眼一翻,轉頭就走。顧貞觀無錢無地位,他們交往的原因是什麼?不是顧貞觀攀附權貴。納蘭面對冷語的態度,納蘭是由他去,這是坦然的。顧貞觀看到後,也是回詞一首,“但結托,來生休悔”。顧貞觀也是堅定地回應了納蘭友情的結托。
後來納蘭去世後,顧貞觀返回家鄉居住,夢見納蘭來說,我們是知己,對友情不能忘懷。雖然我生命短暫,但我希望我的靈魂在你這兒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顧貞觀納悶時,聽到他兒媳生了兒子,結果一看,長得太像納蘭了。他一想,投胎也要投到顧家。滿月時,顧貞觀夢見,納蘭來各有辭行。他有不祥之兆,果然孫子夭折了。這故事真實性不去考證,但是二人的友情是驚天地的。有學者評價是“率真無飾”,沒有任何虛偽與掩飾的。一個詞人不是性情純潔率真,怎麼會寫出這樣的詞呢?四是重情重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