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仁義不施(求月票!!!)(第2/2 頁)
鎮不住了。
讓得天下怨聲載道。
人心向背,倒是秦滅的第一個根本原因了。
接下來還有,他喝了一杯茶,放空了心思,繼續的看了下去。
總之,上篇寫的是秦收服六國的原因,也有秦滅亡的根本因素,就是這個仁義不施。
林玄覺得有些好笑的一點是,這篇文章雖然是論述秦的過失,但,卻像是個勸諫君王的大儒。
因為只有那些儒生,才會天天把仁義二字掛在嘴邊,來給君主灌輸仁義的思想。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滿口的仁義道德。”
但是,在封建時代,真的就是這樣的。
歷代的大儒,都是如此。
在提醒君主施行人證治國的同時,還有著自己的一點私心。
君王仁義了,名垂青史,那麼,他們作為臣子,也會跟著一同記載下來。
就連後世的很多大臣還自比管仲樂毅,這就是名臣,人人瞻仰。
中篇講的就多了。
就更具體一點了。
講的是秦二世的行徑。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
這是二世的無道之處。
這一次的總結,比前面的要深刻一些。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
說古代的聖王們,能夠知道怎樣治國養民的辦法,就是使得他們安定,這樣,即便是有人起義,也沒有人能夠響應。
這就是和現代對於舊朝的觀點差不多。
你要讓老百姓吃飽飯,自己安定富足,這樣,即便是有人要造反,老百姓也不會聽信蠱惑,吃飽了撐的去造你的反。
林玄看的倒是不住的點頭,他本身就是研究歷史的,哪怕是一篇鐘鼎文拿過來,他都能認識大半,更別提這點文言文了。
即便是有些一時間不通意思,但,文章中想要表達出來的,他是能夠看得清的。
還有下篇,下篇,就寫的秦的完完整整的過失了,從朝堂,到制度,所有的都抨擊一遍,再寫個對比的,自己的看法就出來了。
比如說,秦朝設定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律法,設立刑罰制度。
本來倒是沒有什麼,秦國滅亡,這個也根本不是主要原因。
然而,就連這個也要抨擊一遍。
說,周朝設立了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這就能夠讓周朝綿延一千多年,為什麼你一改制度就亡國啊,那肯定是有這方面的原因唄。
這段倒是看得林玄會心一笑。
這,太像封建時期的大儒了!
寫東西有理有據,有對比,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丟擲來,這就是個那個時候的論文了。
他確定,古時的史書上,是沒有這篇文章的,如果有,那就是他五十多年的的學識還不到家了。
讓得這麼好的文章都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這真的是大儒勸諫君王時上奏章時,常用的文體,他還特意的研究過一些奏章。
大抵上,都是這樣的,對比一下,然後差距就出來了,然後再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就不突兀了。
再加上這一口“仁義不施。”
奏章體無疑了。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