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第2/2 頁)
。等了很久,小康國雄急了,連連催促,杜月笙面紅耳赤,從衣袋裡摸出一張已經填好的支票交給他,打發他走了事。康國雄回家很不解地對父親說,為什麼杜先生一定要等秘書開支票呢?他父親撲哧一笑,說:&ldo;你不知道他寫不來字嗎?&rdo;
二
然而杜月笙發跡後的確與文化界過從甚密,是&ldo;三大亨&rdo;中唯一能在知識界、文化界也周旋得遊刃有餘的人。他與文化人的交往以及贊助文化事業還留下了不少掌故乃至佳話,比如優待其門徒中的記者、編輯,資助學者、詩人和名士,興辦學校和圖書館,培養子女向學向善,都給人以很深印象。解析杜月笙的文化事跡,對民國時的中國社會狀況和杜月笙本人可多一份瞭解。
杜月笙親近文化界,首先肯定是出於現實利益,把他看成是一個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ldo;奇人&rdo;只能是一廂情願。杜月笙對新聞界人士最捨得花錢,對投入他門下的記者、編輯,不但不收取他們的孝敬錢,反而每月予以優厚津貼。據說受津貼者如將此款存入銀行,一年下來可買一輛汽車。杜月笙每年在這方面的支出達二百萬銀元之巨。
這筆錢可不是用來支援&ldo;神聖的新聞事業&rdo;的,有這層關係,上海的報紙就很難見到說杜月笙壞話的文章。《新聞報》資深編輯唐世昌某日見一頭條新聞稿,內容是揭露杜月笙的犯罪行為,他立即抽走。此外,如果其他社會名流有不光彩事要見報,他們知道杜月笙在新聞界的能耐,便求到杜月笙處請求遮掩,遂願後必然對杜月笙感恩戴德,更加俯首帖耳。杜月笙跟新聞界的結交及對其投入,為的就是控制媒體,操縱輿論,擴大聲望和勢力。
他與律師界的往來與之類似。當時著名的大律師秦聯奎曾在杜月笙開辦的賭場&ldo;消費&rdo;,結果連輸四千大洋。秦悻悻離開時恰被杜月笙看見,杜月笙問清秦的身份後立即將這四千大洋託人如數奉還,並傳話體貼地說:&ldo;當律師的靠搖筆桿、用心血、費口舌為生,沒有多少錢好賺,我不能贏他的錢。&rdo;秦聯奎自然十分感激,從此他經常到杜處詢問是否有事需要&ldo;幫忙&rdo;,後成為杜的忠實法律顧問。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