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參謀長孫武,制炸彈時被劉同抽菸引起大火,孫武燒傷,現在正在漢口,臉上包著一臉的紗布;
起義前已定為都督人選的劉公,現在他也在漢口,和武昌大江相隔;
深孚眾望的領袖黃興、居正、譚人鳳、宋教仁等人也都不在武昌。
那麼,熊秉坤、吳兆麟自己呢?他們是帶頭發動起義的,又奮戰一夜,勞苦功高,可不可以當都督?
帶頭髮難的這幾位基層軍官認為:他們裡職銜最高的是連長吳兆麟,熊秉坤只是個班長,都人微言輕,分量不夠,壓不住陣腳,號召不了群眾。如果大家都知道搞造反的是幾個小兵蛋子,都不會景仰和跟從,別說擴大戰果,連起義軍都有散夥、內鬥的危險;而如果知道這場起義是個大人物帶頭,立即就能凝聚人心。
應該說他們的考慮是入情入理、非常切實的。一個風險這麼大的行動,沒有一個分量重的主持人,很難把人聚攏、排程指揮。當初孫武籌備起義之時,因為他的名字跟&ldo;孫文&rdo;正好相對,人們傳說他是孫文的弟弟。孫武將錯就錯,預設下來,一時&ldo;孫文派他弟弟孫武來領導我們起義啦&rdo;的說法流傳軍中,革命士兵們都很興奮,軍心大振。
那現在推誰出來當頭領合適呢?起義士兵想到了湖北省諮議局議長湯化龍,要求他出來做一把手。
湯化龍心中盤算,這場起義暫時勝利,清兵隨後就會撲來。如果最終成功那就是開國元勛,但如果失敗那可就是必死無疑、牽連九族的頭號反賊;開國元勛固然吸引人,但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於是他委婉地拒絕了。
這個時候,諮議局議員劉賡藻提出了一個人,認為他十分合適當這個都督。
這個人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清朝駐武漢四大軍事單位之一第二十一混成協的協統(旅長),在全國只算中級軍官,在武漢卻就是巨頭。他有長厚的口碑,不愛說話,也不多事,對士兵知道愛護,在武漢軍界素有威望;另外,他還有兩大優勢:一是他是湖北黃陂人,當湖北軍政府都督對湖北人有親和力;二是他平時對軍中革命黨人的活動睜一眼閉一眼,革命派對他也不牴觸。
幾番&ldo;考察&rdo;,處處合適,這個黎元洪簡直就是為給大家當頭領而存在武昌的!
於是,大家分頭去找起義後不見蹤影的當時的黎協統、明天的黎都督。
被起義士兵逼成都督、後來成為民國副總統的黎元洪武昌起義時在幹什麼呢?
武昌起義槍響後,黎元洪坐鎮他的第二十一混成旅司令部,並不帶兵圍剿起義士兵,但嚴防自己手下士兵參與起義。一個前來聯絡的起義士兵被抓住,押到黎元洪面前;黎元洪親自動手,將這個叫周榮發計程車兵殺害在會議廳眾人當面。第二十一混成協計程車兵本躍躍欲試就想譁變,黎元洪血淋淋這麼一刀,立即震懾住了眾人。
是支援起義還是反對起義?在那緊急時刻,是清朝軍官黎元洪必須表的態,他再不願多事、再愛護士兵,只要清朝沒倒臺,他就得這麼幹,否則,上峰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黎元洪聆聽著營外的起義槍炮聲,他部署士兵站到營牆上嚴陣以待,下的第一個命令是:&ldo;如有人來攻,就開槍打!&rdo;
過一會,營外槍炮聲更大,他下了第二個命令:&ldo;如有人來攻,不可還槍,只可用好話把他們勸走。&rdo;
槍炮聲越來越大,很顯然起義沒被撲下去,已經要成氣候了。黎元洪下了第三個命令:&ldo;如有人來攻,你們便退守營房。&rdo;
說完,他退出司令部,換上便裝,跑到參謀劉文吉家裡躲著去了。
黎元洪知道武昌完了。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