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1/2 頁)
一
先來看刺載灃的背景。在孫中山和同盟會的組織領導下,到1908年冬,反清革命者已發動了八次起義,分別是1895年廣州起義,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義,1907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9月欽州防城起義,1907年12月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廣東欽州、廉州起義,1908年4月雲南河口起義。
新時代的潮水,一浪一浪沖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垂死的清朝改善不了民生,抵制不了外侮,但其遍佈全國的官兵,在鎮壓人民的反抗上還是有迴光返照之力。這八次起義,全部失敗,大批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
清朝能否推得翻?連續八次失敗,海內外民眾都在灰心、懷疑,19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同盟會的領袖們陷在極其不利的輿論處境中。
當時二十五歲的汪精衛,就是同盟會的重要首領,已任同盟會最早的三部(執行部、評議部、司法部)之一的評議部部長三年。
這個不利的輿論就是,在革命連遭重創、士氣極為低落之時,反對革命的維新派不失時機地出來冷嘲熱諷。最有影響力和殺傷力的,是極具社會威望的梁啟超的文章。
梁啟超反對暴力革命。看到革命黨人屢敗屢戰,又屢戰屢敗,他在《新民叢報》上撰文批評革命黨領袖們:&ldo;徒騙人於死,己則安享高樓華屋,不過&l;遠距離革命家&r;而已&rdo;。
一句&ldo;遠距離革命家&rdo;,頓時成為同盟會領袖們的&ldo;符號&rdo;:以革命大話為號召,煽動人家子弟去送死,你們這些頭頭還是好端端地在國外活著,那麼多次起義,你們自己怎麼不上戰場?死了那麼多人,你們怎麼一點事沒有?這個指責,真是要命。
隨著梁啟超的發難,一時在海外華人中掀起了批評革命黨領袖的風潮。
屋漏偏遇連陰雨,就在同盟會處境艱難之際。內部又鬧起了大矛盾‐‐有人指斥孫中山貪汙!
孫中山是革命陣營的最高領導人,他的熱情,他的才幹,他的思想,他的品德,在海內外具有極大號召力,同盟會的革命經費,基本就靠他的威望在華僑華人中募捐籌集。這個革命派第一人何以被潑上這樣一盆汙水?
這回發難者是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章炳麟。1907年,日本政府按清政府的強烈要求,驅逐在日從事革命活動的孫中山。離開時,日本友人公開贈送孫中山的贈款就有兩萬多日元(當時普通日本工薪階層的月薪不過二三十日元),而孫中山只給《民報》留下兩千元經費,其餘自己全部帶走。
《民報》經費歷來困難,飽嘗沒錢之苦的章主編發飆了,他說那些錢是送給革命黨的,不是送給你孫某人的,你這樣公款私用,損害了同盟會的威信,也叫捐款的日本友人看不起‐‐這個主編,我不幹了,拜拜!這樣,章炳麟的浙江派公開反對孫中山,宣佈脫離同盟會,恢復他們以前的&ldo;光復會&rdo;。
因為孫中山確實沒有公開過經費收支情況,關於錢的事是最敏感的,這下陷入了被動,謠傳蜂起。同盟會內部掀起了&ldo;倒孫狂潮&rdo;,以至出現了&ldo;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黨人之命&rdo;的尷尬聲音。
在&ldo;遠距離革命家&rdo;的批評和&ldo;倒孫狂潮&rdo;的雙重打擊下,同盟會的道義優勢急劇滑坡,對革命灰心和懷疑的人大量出現,一時間革命陷入失敗的邊緣。
怎樣度過這場危機?孫中山的事好辦,他目瞪口呆聽到對自己的指責後,立即寫下長長一份材料,將經費收入和支出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