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吳祿貞是同盟會會員,武昌起義爆發、蔭昌領兵南下鎮壓時,他主動請戰,想帶兵南下,以與革命軍接應,但清廷對他早已生疑,令其回保定待命。1911年10月20日山西革命軍擊斃巡撫陸鍾琦,宣佈獨立,推舉閻錫山為都督;亂了手腳的清廷又突然任命吳祿貞為山西巡撫,希望他去和革命軍廝殺。此時清朝大軍正在袁世凱、馮國璋的帶領下去了武昌,京城防務空虛。吳祿貞見機會難得,準備與山西革命軍來個夾擊,端掉北京。
這個計劃一實現,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當大總統的算盤就白打了‐‐不用你逼了,人家吳祿貞直接把它推翻了嘛!
袁世凱大大著急,立即不擇手段。11月7日,被袁世凱收買的周符麟、馬惠田在吳祿貞辦公室將其暗殺。周符麟將吳祿貞的頭割下向袁世凱請賞。後來,山西人花重金將頭顱購回安葬,至今墓地尤在。
就在袁世凱一步步邁向他的目標的時候,清廷發現他很不對勁:在把所有權力交給他之後,武漢戰事卻嘎然而止,北洋軍再也沒有向革命軍發起像樣的進攻。本來就對袁世凱很不放心的清廷開始議論紛紛;接著,袁世凱私下與革命軍議和的訊息果然傳到北京,北京頓時掀起反袁浪潮。
在12月5日,各地政權土崩瓦解的情況下,攝政王載灃引咎退位,現在朝廷代表三歲宣統皇帝的頭號人物換成了隆裕太后。隆裕召見袁世凱,責問他私下議和是咋回事。袁世凱早有準備,狂侃革命軍如何如何厲害,財力如何如何充足,而我們這邊,京師多麼多麼危險,錢糧多麼多麼匱乏,打是打不過革命軍的,趁早談和,還能搞個君主立憲,保留皇帝,如果不議和,兵敗之後,那可就慘嘍!
說載灃無能,這個隆裕太后才真是個幽居深宮、毫無見識、懦弱怕事的婦道人家,聽袁世凱這樣一番&ldo;有理有據&rdo;的陳述,嚇得哪裡拿得出主意,心裡只想議和能保住皇帝,那就議和吧。
12月7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袁世凱就再不必偷偷摸摸和南方革命軍往來了。
到底是君主立憲,還是共和,袁世凱和革命軍拉鋸來拉鋸去,這時已獨立的各省急需成立臨時政府,統一號令。12月12日,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商討成立臨時政府。袁世凱一聽急了:要建臨時政府,那肯定就要選臨時總統,老袁現在還是清朝重臣,不可能選他!
袁世凱放出風聲,說清廷也不是不能接受共和,但要到國民會議召開以後再說。這就是暗示南方暫緩選舉。獨立省代表會議進行中,袁世凱令北洋軍向已獨立的山西、陝西發動猛攻,以警告革命黨:說話要算話,別選了別人當總統啊!
考慮到實際情況,南京會議決定暫緩選舉總統,只選黎元洪為大元帥,暫代總統職務。
袁世凱現在難辦的是他要當大總統,就得答應革命黨人把皇帝搞掉;而保留皇帝,又是清廷可以接受的底線,兩方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他袁世凱沒法折衷調和。
當然,袁世凱可以快刀斬亂麻,不跟朝廷羅嗦,直接推翻了它,什麼隆裕載灃溥儀都沒資格討價還價了。但這樣,清朝就亡在了他袁世凱的手上。清朝亡在誰手上,這個問題很重要:亡在孫中山之手,那孫中山就是開國元勛;而亡在他袁世凱之手,那袁世凱就是篡位賊子‐‐袁世凱認為歷史評價大不一樣,他不願意擔這個萬世罵名。因此他放緩行動,等待和創造時機。
最後解決這一問題的是孫中山‐‐孫中山先當選臨時大總統,然後把位子讓給了他,這樣他就是得位於孫中山,而沒清廷什麼事了。
九
1911年12月25日,在革命黨人和民眾的望眼欲穿中,孫中山終於由海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