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3 頁)
宋夏經濟文化交流對於宋夏雙方起了極為重要的歷史作用。
作用之一,給宋夏兩國帶來了物質上的好處。尤其對於比較落後的 西夏來說,作用更大。正如范仲淹在其《答趙元昊書》中所指出: &ldo;大王之國,府用或闕,朝廷每歲必有物帛之厚賜,為大王 助。?又馬牛駝羊之產,金銀繒帛之貨,有無交易,各得其所&rdo;1。
作用之二,是對於互通邊情,維護宋夏邊境安寧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宋透過沿邊互市,以繒錦換取蕃部馬,可以&ldo;利戎落而通邊情&rdo;,反 之,如果取消互市,就會引起邊境蕃部&ldo;猜阻不安&rdo;,很難維持邊境安 寧。
作用之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豐富了宋夏人民的生活。正如宋臣 蘇轍指出: &ldo;既通和市,復許入貢,使者一至,賜予不貲,販易而歸,獲 利無算;傳聞羌中得此厚利,父子兄弟始有生理&rdo;1 表明西夏人透過至宋首都及宋夏沿邊和市,以其所有易其所無,獲益良 多。西夏人民獲利如此,宋朝內地尤其是沿邊人民得此經濟交流好處, 1《宋史》卷486,《夏國傳下》。
2《隋書》卷83,《党項傳》。
1《范文正公文集》,卷9。
1蘇轍:《欒城集》卷39,《論西夏事狀》。
概可想見。
其歷史作用之四,是西夏文教昌盛,不僅為西夏自身培養了大批文 武人材,而且為元朝統治者儲備了大量有用人才。西夏在文教方面富有 成效的努力,對於提高西夏境內各族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作 出了有益的貢獻。
西夏立國之前,主要透過禮賢下士,延攬人才,以及吸收宋朝投奔 過來的失意知識分子,去建立其統治機構。如李繼遷時既引&ldo;張浦為謀 主&rdo;,又&ldo;納靈州叛人鄭美&rdo;2,授以指揮之職。立國之後,元昊除繼續 採用上述辦法外,還開始設立蕃學與漢學,即透過興辦學校去培養人才。
乾順時透過同時興辦蕃學、國學,為國家培養了更多人才。仁孝時,除 了在中央和地方繼續興辦學校外,還大力發展科舉制度,為國家培養了 大批人才。
由於西夏統治者建國伊始,就建立學校,振興文教,尤其是經過乾 順、仁孝時期對文教事業的發展,因此,至西夏末期,人才輩出,不僅 自身不乏人才,而且為元初蒙古統治者儲備了不少人才。
西夏滅亡後,一批文化素養較高的西夏人,活躍在元代的歷史舞臺 上,充當了自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重要官員。這樣的西夏人到底有多少?
據有的同志初步統計,見於記載的約有370餘人3,說明西夏人才之盛。
西夏知識分子活躍在元朝的歷史舞臺上,對於蒙古人的漢化,以及 蒙漢文化的融合,起了加速和促進作用。這種歷史作用正如陳登原先生 所指出:&ldo;西夏人才,初雖有資於宋,其後亦卓然有所自己,並曾啟迪 金源,蒙漢文化混合,西夏與有力焉&rdo;1。
2《西夏書事》卷6。
3參閱湯開建:《元代西夏人物表》,載《甘肅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1陳登原:《國史舊聞》第2冊,第407頁《西夏》。
第二章党項拓跋部的興起與 夏州地方政權的割據 第一節党項拓跋部的興起與內遷 一、党項的興起 西夏是党項人於公元11‐13世紀期間建立的國家。党項是羌族的一 支,因此,史書上也稱之曰党項羌。&ldo;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其種有 宕昌、白狼,皆自稱獼猴種&rdo;1。羌族是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之 一。它長期生息、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