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5 頁)
策行動的覘侯、密探、奸細;呂蒙經袁術親戚袁雄推薦於孫策。呂範離開人世六年之後,孫權雖然一改常態,主動積極地配合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出祁山的軍事行動,但是,他的劃江而治的人生目標沒有改變。
懷疑華歆是孫權的間諜:
陸遜火燒劉備於猇亭。劉備退駐白帝城。孫權督促陸遜乘勝追殺劉備,陸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孫權討劉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還。無幾,魏軍曹丕果出,孫權三方受敵也”。
那麼,“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的軍事情報,來自於何方?
陸遜原籍吳郡吳人,即江蘇蘇州人,未發現其與曹丕陣營的人員有交往;朱然原籍丹楊故鄣,即浙江安吉人,未發現其與曹丕陣營的人員有交往;駱統時年28歲,為孫權屬下建忠中郎將,娶有孫權堂弟孫輔的女兒為妻子。
請注意:只有駱統與華歆有聯絡。駱統的母親為華歆的小妻。華歆時任曹丕的相國。
孫權與張昭的關係:
《三國志》作者陳壽說:孫權待張昭不及孫策。該書註釋者裴松之說:張昭主張迎接曹操,“雖無功於孫氏,有大當於天下矣。”
建安五年,孫策臨終前,把孫權託付於張昭。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時年19歲。張昭幫助孫權脫去喪服,巡視軍營,振作軍威。孫權任命張昭為師傅,任命周瑜丶程普丶呂範為將率。張昭上表漢室,下移諸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 魯肅建議孫權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張昭不同意,說魯肅是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不介意,仍厚待魯肅。
建安七年,孫權母親吳夫人臨終前,引見張昭與孫權,屬以後事。
建安十二年,益州牧劉璋手下的叛將甘寧投奔孫權,提議孫權進取益州。張昭不同意,說:“吳下業業,若軍果行,恐必致亂”。孫權對甘寧說:“何嫌張昭長史之言乎”?
建安十三年,張昭勸說孫權迎接曹操。孫權說:“甚失孤望”。裴松之評說:“張昭的眼光豈不遠乎!若使張昭建議獲從,則袁紹丶袁術丶劉表丶孫權丶劉備、劉璋及張魯實現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
黃武四年,眾多官員推舉張昭出任東吳丞相。孫權不同意,說:“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孫權任命顧雍為丞相。
嘉禾二年,張昭反對孫權派遣張彌丶許晏聯和遼東太守公孫淵。孫權案刀而怒,說:“於眾中拆孤,孤嘗恐失計”。孫權隨後依然派遣張彌丶許晏出使遼東太守公孫淵。張昭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孫權恨之,土塞其門,張昭又於內以土封之。張彌丶許晏被公孫淵斬首。張昭聞訊辭病不朝,孫權又火燒其門,欲以恐之,張昭更閉戶。
張昭告病辭官,乃著《春秋左氏傳解》、《論語注》。
嘉禾五年,輔吳將軍張昭死,享年81歲。孫權說:“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陳壽評說:“孫權待張昭不及孫策也”。
裴松之評說張昭主張投降曹操的一段話:
張昭勸迎曹公,所存豈不遠乎?夫其揚休正色,委質孫氏,誠以厄運初遘,塗炭方始,自孫策及孫權,才略足輔,是以盡誠匡弼,以成其業,上藩漢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計,非本其志也。 曹公仗順而起,功以義立,冀以清一諸華,拓平荊郢,大定之機,在於此會。若使張昭議獲從,則六合為一,豈有兵連禍結,遂為戰國之弊哉!雖無功於孫氏,有大當於天下矣。昔竇融歸漢,與國升降;張魯降魏,賞延於世。況孫權舉全吳,望風順服,寵靈之厚,其可測量哉!然則張昭為人謀,豈不忠且正乎!
孫權與劉備的關係:
孫權與劉備見過面,交換過意見,清楚劉備反制曹操的根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