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第1/2 頁)
「說穿了只是一些用過就丟的棋子。日本的國家政策毀了我的一生,令我一直活在對日本政府的憎恨之中,如今憎恨已成了我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哥哥」的這番話,令我更加迷惘了。他的語氣中充塞著在中國遭關東軍拋棄的憤怒,實在不像是演戲。
「會有這樣的結果,全是因為戰敗。我永遠忘不了,昭和二十年八月九日零點後,蘇聯開始大舉進攻。但早在兩年前,大部分關東軍就已撤退至南方。」曾根崎的口氣中流露出越來越強烈的悲憤,「這都是上頭的命令,說什麼這是為本土決戰做準備,這樣才能獲得最後勝利。」
「我對軍隊的說辭沒興趣。」「哥哥」不屑地說,「總之,因為軍隊的怠慢與欺瞞,我們成了犧牲者。」
「怠慢與欺瞞——這樣的批判確實一點也沒錯。當時『新京廣播電臺』不斷安撫民心,說什麼『關東軍固若金湯,開拓團的百姓們大可以安心經營事業』;但是另一方面,將軍、副官階層的軍人及其家屬早已搭上了逃難的列車。」
「軍人只顧著自己逃命,卻犧牲了開拓團,對我們見死不救!」
「——我沒有任何話可以辯解。軍隊在撤退的時候,還炸毀了橋樑及道路。列車開到一半,還特地停下來將鐵橋及電話線炸掉,以避免被蘇軍利用。我甚至聽說軍隊在炸毀東安車站時,連逃難的列車也遭到波及,死傷人數多達上千人。」
「當時你為什麼沒有一起搭上列車?」
「逃難列車上頭坐的大多是高官家屬,我的任務是驅趕那些企圖跳上列車的百姓——說得明白點,就是為了保護列車安全,將那些百姓一一踹下列車。但就在發車之際,我跟兒子都被拖下了車,我無計可施,只好跟其他幾名同樣沒能搭上列車計程車兵結伴而行,一路上跋山涉水,朝著哈爾濱前進。戰友們一個接一個死於蘇聯兵的衝鋒鎗下,就在這時遇上了你們的開拓團一行人。」
當年大人們決定與關東軍的殘黨一同行動,後來哥哥卻被軍刀砍傷。若是真正的哥哥,在面對退役關東軍士兵時,想必會憤恨難平吧。眼前的「哥哥」,似乎也對曾根崎抱持著相當強的敵意。這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態?或許「哥哥」雖然不是村上龍彥,卻是貨真價實的日本遺孤——這麼想倒也說得通。
「我非常能夠理解你憎恨日本政府的心情。當時『東北地方聯絡日本人救濟總會』也曾回報『東北各地傷亡慘重,情況有如人間地獄』,卻沒有得到政府的正面響應。有證據指出,政府非但不肯幫助這些百姓逃難,而且還試圖讓這些日本人就此落地生根。一九九三年,蘇聯——不,按現在的稱呼,應該是俄羅斯,俄羅斯的公文書館公開了一份當年關東軍的公文,根據公文中的記載,日本政府認為『定居者可解除其日本國籍』。表面上是為了因應將來的反攻,必須留一批日本人在該地,但是真正的原因,或許是日本已因戰敗而民不聊生,倘若讓這些百姓全部歸國,日本政府根本無力填飽他們的肚子。你說得沒錯,開拓團確實是被日本政府拋棄了。」
「日本能有今天的繁榮,全得歸功於我們這些人,你明白嗎?若不是我們這一大群人在戰爭前的蕭條局勢下遠赴東北,甚至在戰後也留在東北沒有回國,日本政府早就已經被這些貧窮的國民壓垮了。我們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日本,日本政府卻不願意在經濟復甦後將我們接回祖國。」
「我早已聽說你對政府提起了訴訟,當然我能認同你心中的憎恨,但一輩子活在對國家的恨意之中,會讓你看不見身邊的幸福。」
「遺孤所吃的苦,只有遺孤能體會。有些遺孤認為自己既是日本人,又是中國人,卻也有遺孤認為自己兩者都不是。我們在中國遭到歧視,因為我們是『日本人』;我們在日本也遭到歧視,因為我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