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傳武站樁法(一)(第1/2 頁)
站樁即身體如木樁站立不動,目的在於如木樁有根穩定,而非不動傻站。是中國武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樁,是中國武術的入門功法,因武術流派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站樁,這些樁雖姿勢不盡相同,其目的大體如一,透過鍛鍊加強腿功,增強體質,感受氣場,體會力學原理,為日後的練習打下基礎。
站樁原本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基本,不同武術有不同的樁功,有中醫樁法、峨眉樁法、武當樁法、少林樁法等等。其形式分為躺樁、坐樁和站樁。
1少林:“未入門先站三年樁”——
(1)大馬步樁;
馬步樁,源於冷兵時代的馬戰。站馬步樁,正功出現是“雙沉”功夫(“雙沉”與“雙重”之區別,將專文另述),進而是“雙輕”的功夫,加上手法招式訓練,可得上下相隨的功夫藝境。馬步樁(北方叫站馬架、南方叫地盆、北派[少林叫四平馬]。有寬、窄、高、低之別。
這種樁比較累了,腳間距比肩寬,腳尖略向外,身體下蹲,兩腿?之間成拱形,繼續下蹲,大腿平行地面叫四平馬。無論是拱形還是四平馬都是馬步樁,練習者需要頑強的毅力方可堅持。
高寬馬步四平樁屬於中盤式。
(2)南少林,弓步樁:
又叫弓箭步樁,前腳彎曲,後腳拉長伸直,身體壓低,這種樁最穩,同時也最累。由正馬架演變而來。
2 武當:
(1)窄馬步樁入門:
低窄正馬步樁功:雙腳平拉開,稍比肩寬(是為窄);兩腳平行,兩足尖微內含有抓地之意;平心,身體松清,氣沉丹田,靜氣;下坐,·臀部坐。穩,提肛(意提);膝至胯要求上平(是為低),雙膝前頂,不過足尖,有內扣之意;襠內“外撐”,兩胯向後拉,使胯與膝內有“對拉拔長”之勢,同時塌腰,腰上起拔背之勢,虛領頂勁,神貫百會穴,上身豎直,虛胸實小腹,兩臂盤肘交叉雙手搭大臂,兩肘尖與兩膝尖上下垂直,寬胸背圓、自然舒展,神意內斂,寧心靜氣。亦有雙手合十式、雙拳置兩側肋窩處等不同姿勢。初練為“靜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勁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轉輕·靈,是名“摧僵去拙”。以“形虛氣運”為準則,內氣自然向丹田氣海內聚集而至柔,此即內功強化的開始。此樁進階的不同階段以站樁時不同的內景象而區分,有易氣、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從初站時的僵、疼、酸、累、軟、乏等現象的逐漸消失,一站即覺全身之氣聚向丹田內,是易氣功夫;久站而身輕乃易形功夫;由頂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靜自然,繼而會出現形體松沉覺有筋肉·脫骨之景象是為易筋功夫。此時氣聚丹田,復又能舒布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虛氣運,雙足自覺鋪平,是為根靈。一股內勁由足根似圓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節間,以腰為準,腰上節節鬆開上拔之勢直貫頭頂百會穴,腰下下拉之勢直至會陰穴上翻貫人丹田。又透過夾脊部位分佈兩胛雙肩雙臂直貫肘手部位,是為易骨。此時則一氣貫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礎定矣。至內氣聚丹田而自達皮毛,由皮毛意斂入骨,自覺氣爽神清,一旦入骨,渾身清靜爽快若空無,乃易髓功夫的開始,則內感通靈的藝境基礎成矣。
在整個修練馬步站樁功夫過程中,由出現“腹響雷鳴”到“虛氣恭”(即放屁)現象止住,乃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臟腑各自自然歸位的過程(行話名“入槽”),臟腑歸位是能夠適應技擊攻防要求的內在功夫。以上為站馬步樁靜練功夫成熟的火候,即前賢所說的“換勁,弱轉強,拙化靈,以求技]擊妙用”。在練功過程中,“形虛氣 i運,凝神氣固,勿忘勿助”是法寶。馬步樁功練到一定程度時,要加入拳法訓練,即加入訓練手法功夫,如使用馬步直拳和馬步正、側炮拳,以及向兩腿側“陽峻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