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頁(第1/2 頁)
說罷,大戟一轉,銳利的戟鋒往喉間劃過。
蓋世英雄,就此隕落。
歷史上項羽不甘敗於劉邦這小人之手,高呼非戰之罪,但如今敗於曹操之手卻是心服口服。
蒙恬將項羽的話帶到,曹操臉上並無勝利的喜悅,略有傷感的說道:&ldo;將我大哥以帝王之禮,厚葬江東。&rdo;
項羽一死,江東無主,江東五郡皆受張良遊說歸降曹操。
天下除臨江、衡山、遼東外,以皆歸曹操統治。
三月,臨江王、衡山王、遼東王以及魏國文武大臣上書曹操一統天下,功高至偉,願意尊他為皇帝。
曹操坦然接受。小說整理髮布於&oga;&oga;&oga;.ㄧ6 k.
於泰山之巔祭祀稱帝,改國號為&ldo;周&rdo;,並定都於鹹陽,入主阿房宮,佔了一個現成的便宜。
本來以曹操之意,直接以&ldo;魏&rdo;為國號,但張、蕭何、張良、尉繚一至反對。張良最是堅決。說道:&ldo;天下紛爭因七國動亂而起,此亂持續八百餘年,各國子民相互敵視。因暴秦強大,使能讓各路諸侯統一而戰。現六國皆亡,唯獨魏國存在。餘下六國子民當如何去想?如此對治理天下不力。臣下以為亂由七國,止於七國,七國不存,天下歸一。&rdo;
曹操有些不喜,但也頗為認同,又問國號該如何而立。
&ldo;周。大周!&rdo;蕭何提出了一件建議,&ldo;天下諸國本是大周子民,現在重歸大周,天下百姓必能支援。&rdo;
曹操略一沉吟。也便同意了下來。
對於國號,他本人也不太在意,只要皇帝寶座坐的是他,至於叫他什麼稱呼都是次要地。
四月,張、蒙恬請辭離去,表示功成身退。
對於蒙恬,曹操並沒有挽留。但張卻是死活不讓。
面對這種有大才又忠心地人才,曹操焉能放手。原先,他還因為張的特殊身份對他有些防範,但現在天下歸一,張功不可沒。心中疑慮也全然消散。最後,曹操甚至不惜將張軟禁起來,只要他一日不打消這個念頭,便一日不放他自由。
終於,張妥協,不再提請辭一事。
於此同時,曹操還多多留意張良的舉動,張良跟張一般,品德高尚如同聖人,不求名利。
這天下剛定。正是用人之際。他怎麼可不可能讓張良這類人才歸隱田園。
不過,張良似乎也沒有歸隱的意圖。而是坦然的接受了曹操御史中丞以職位,在內事中為天下百姓牟福。
細細想來也是,這張良在歷史上之所以會歸隱,乃是為了明哲保身。這劉邦並非沒有容人之量,而是他沒有御人之才,更加沒有顯赫的功績。
張良的存在只會是功高震主,而對大漢王朝沒有任何好處。
但現在情況不同,曹操至丹陽白手起家,經歷大小戰役無數,先是破秦,後是一統之戰。凡是重大戰役,沒有一次少得了他的指揮。
完全可以說上一句,這大周的天下三分之二是他曹操一人打下來的。
他本人往那裡一站,不管文治上地功績,還是武勛,誰震的住他。現在的曹操才不過三十餘歲,至少還有三十年可活。
張良有何愁沒有時間機會為天下蒼生效命。所以,張良壓根就沒過歸隱的想法,反而一心為大周地未來籌劃著名。
曹操用半年的時間頒布新法,改變制度。他以&ldo;無為&rdo;治國安民,並且沿用了漢朝的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