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第2/4 頁)
“野戰攻城事不通,神謀鬼計運奇功。星橋鐵鎖悠悠展,火樹銀花處處同。大府忽為金璧碎,高樓翻作祝融紅。龍群虎隊真難制,可愧中書智力窮。”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梁山好漢智取大名府的場景,將戰鬥的緊張、計謀的巧妙以及大名府的混亂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盧生石秀久幽囚,豪傑分頭去復仇。只待上元燈火夜,一時焚卻翠雲樓。”此詩則點明瞭此次行動的目的是為了救盧俊義和石秀,並且強調了元宵節這個時間節點對於行動的重要性,也預示了翠雲樓將在元宵夜被火燒的結局。
經典典故:此回中涉及到的典故較少,但從整個《水滸傳》的角度來看,其中有一些典故被多次提及或影射,比如“逼上梁山”。在這一回中,盧俊義被陷害入獄,被迫走上梁山,這是“逼上梁山”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個典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官府的腐敗,使得許多英雄豪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二、《易道智謀:時遷翠雲樓之火與吳用大名府之謀》
《水滸傳》第六十六回“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是一個充滿智謀與策略的精彩篇章。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深度解析這一情節,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蘊含的智慧與道理。
在周易哲學中,變化是永恆的主題。這一回中,吳用的智謀正是順應變化、因勢利導的典範。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大名府元宵節的熱鬧氛圍,以及城中守備的鬆懈之機,巧妙地利用時遷的特長,將一場看似不可能的勝利變為現實。這種對時機的把握,恰如周易中所說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只有在合適的時機採取行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時遷在這次行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的行動如同周易中的“動”。火燒翠雲樓,不僅是一場破壞,更是一種引發變化的動力。翠雲樓的火起,打破了大名府的平靜,引發了混亂與恐慌。這就如同周易中所說的“動而以順行,是以元亨”,時遷的行動順應了形勢的發展,從而帶來了順利和成功。
而吳用的智謀則體現了周易中“陰陽相濟”的思想。他在安排這次行動時,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既有武力的展示,也有智謀的運用;既有明處的行動,也有暗處的配合。這種陰陽相濟的策略,使得整個行動更加穩健、周全。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只有像吳用這樣懂得陰陽互補、相互協調的人,才能制定出如此精妙的計劃。
從周易的角度看,“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還體現了“剛柔相濟”的智慧。時遷的行動果敢而堅決,展現了剛的一面;而吳用的謀劃則細膩而周全,體現了柔的一面。剛柔並濟,使得這次行動既有強大的衝擊力,又有巧妙的策略性。這就如同周易中所說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剛柔相濟不僅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類社會中智慧的體現。
此外,這一回中還蘊含著周易中“否極泰來”的思想。大名府在之前一直是梁山好漢的勁敵,給他們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透過這次智取,梁山好漢成功地打破了大名府的防線,實現了局勢的逆轉。這就如同在困境中尋找到轉機,在逆境中迎來希望。這種否極泰來的變化,讓人們看到了命運的無常和智慧的力量。
同時,“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也反映了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梁山好漢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透過智謀和變化來尋找突破。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夠在困境中生存下來,並不斷髮展壯大。這也提醒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要墨守成規,而要勇於創新,敢於改變,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整個情節中,還可以看到周易中“居安思危”的警示。大名府的官員們在平時過於安逸,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而梁山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