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第2/4 頁)
天目將”,被呼延灼舉薦為副先鋒,後被扈三娘生擒。
宋江:梁山首領之一,領導梁山好漢對抗朝廷圍剿,指揮梁山軍作戰,善於用人,有一定的領導才能和智謀。
吳用:梁山的軍師,足智多謀,為梁山出謀劃策,在應對呼延灼的進攻時積極思考應對之策。
扈三娘:梁山女將,武藝高強,在戰鬥中表現出色,生擒了彭玘。
經典詩句:
“幼辭父母去鄉邦,鐵馬金戈入戰場。截髮為繩穿斷甲,扯旗作帶裹金瘡。腹飢慣把人心食,口渴曾將虜血嘗。四海太平無事業,青銅愁見鬢如霜。”此詩專道武將之不易,體現出武將征戰沙場的艱辛與豪邁,也為後文眾將的激烈戰鬥做了鋪墊。
“韜略傳家遠,胸襟志氣高。解橫棗木槊,愛著錦徵袍。平地能擒虎,遙空慣射鵰。陳州團練使,百勝將韓滔。”這是對韓滔的描寫,展現了他的英勇形象和高強武藝。
“兩眼露光芒,聲雄性氣剛。刀橫三尺雪,甲耀九秋霜。捨命臨邊塞,爭先出戰場。人稱天目將,彭玘最高強。”此詩描繪了彭玘的英雄氣概和出眾的武力。
典故:此回中主要的典故就是呼延灼的連環馬戰術。連環馬是一種古代的騎兵戰術,將馬匹用鐵鏈或繩索連線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在衝鋒時具有強大的衝擊力和破壞力。這種戰術在歷史上曾被多次使用,如三國時期曹操的青州兵就曾使用過類似的戰術。在《水滸傳》中,呼延灼的連環馬給梁山好漢帶來了巨大的威脅,也成為了梁山好漢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後來吳用等人用計破了連環馬,這一情節也成為了《水滸傳》中的經典橋段。
二、《周易視角下的〈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解析》
《周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經典,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和人生智慧。而《水滸傳》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這一章節,在激烈的戰爭與人物的糾葛中,也折射出了周易哲學的諸多理念。
在這一回中,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征討梁山,展現了一種“動”的態勢。《周易》中強調“變易”,即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本質。高太尉的舉動正是這種變化的體現,他試圖透過軍事力量來改變梁山的存在,打破現有的平衡。而梁山好漢們面對這一挑戰,也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應對,這也體現了“變易”的必然。
呼延灼作為官軍的統帥,他擺佈連環馬這一戰術,顯示出了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這與《周易》中的“秩序”觀念相契合。連環馬的排列布陣,形成了一種有序的結構,使其在戰場上具有強大的威力。然而,梁山好漢們並非束手無策,他們在困境中尋找破解之道,體現了《周易》中“變”與“常”的辯證關係。連環馬的戰術看似強大,但並非不可攻破,這也反映了事物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存在著變數。
在戰鬥中,雙方將領的輪番單挑,既是武力的較量,也是智慧的交鋒。這體現了《周易》中“剛柔相濟”的思想。秦明的勇猛、林沖的沉穩、花榮的機智,以及呼延灼的策略,都展現了不同的特質。剛與柔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戰鬥的複雜局面。同時,在這場戰鬥中,雙方的勝負也並非絕對,一時的優勢並不代表最終的勝利,這也符合《周易》中“陰陽轉化”的理念。勝利與失敗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時機和應對變化。
梁山好漢們在面對官軍的強大壓力時,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這與《周易》中“自強不息”的理念相呼應。他們不畏懼困難,勇敢地迎接挑戰,不斷努力尋求突破。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氣餒,而是繼續堅持戰鬥。這種精神是他們能夠在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撐。
而呼延灼請來神炮手轟天雷凌振,炮轟梁山,迫使梁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